中学心理教师

中学心理教师

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尴尬。一名心理专业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去一所重点中学当了心理教师,还记得当初她去的时候是满怀信心与希望,准备在心理教育事业上有一番作为的。但是,当一年后我们再次相见的时候,她却谈起了作为一名基层学校的心理教师,所遇到的各种烦恼和不快,她甚至怀疑,这样下去会不会自己的心理也不健康了。可以说,这位年轻的心理老师遇到的情况并非是个别现象,许多兴致勃勃置身于心理教育事业的教师,在一段工作时间之后,都会感觉在基层的学校教育中,自己工作难以得到学生和领导的认可,没有成就感,而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尴尬,其实也是当前我们心理教育的尴尬。这其中的原因,据笔者看来,主要包含如下方。

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入“瓶颈期”

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尴尬。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于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后期,在经历了呼吁、起步、发展等阶段,现在已经逐步步入正轨,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重视。随着心理教育发展,其整体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当心理教育刚刚起步的时候,作为一个基层的学校,只要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一定的实际措施,如聘用专职的心理教师,开展一定的心理教育活动,就能在众多的学校中脱颖而出,并成为公众注意的焦点。一些学校也正因此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校、示范学,从而受到社会的认可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好评,同时也吸引了好的生源,使得学校的教育和科研水平上了新的台阶。换言之,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衡量一个学校心理教育成就的水平是“有和无”的问题,相对于众多还不知道心理教育为何物的学校,只要学校领导的教育观念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心理教育的活动,便能成为心理教育的先行者和领军者。而此阶段的心理教师,在学校中也属于一个新兴的事物,只要有这个角色和位置存在,并开展工作,就会引起教师群体的注意,并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

然而,到了新的世纪,随着心理教育的普及和深入,学校心理教育的评价标准也从“有和无”转化为“好和优”。也就是说,当前评价一个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不是看学校有没有搞心理教育,而是看它同众多学校相比,搞得好不好,搞得有没有自己的特色。一个学校,如果仍然将心理教育仍然停留在“心理咨询+心理教育课”的模式,那么便很难从众多的学校中凸现出来,受到更多的注意和肯定。近期,教育部个关于中小学心理教育几项政策的出台,使得心理教育正日益成为越来越多学校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当心理教育从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转变为教育日常工作时,摆在人们面前的工作是在当前并不尽如人意的教育环境中,如何找到突破口,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们的心理教育,而这无疑是一项更难的工作。许多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包括那些曾经的心理教育名校、示范校,也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心理教师的工作也不再象心理教育刚刚兴起时那么风光,而他们身上的担子却更重了,他们所面临的心理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突破,面临的是更踏踏实实的工作。

二 心理教育性质与心理教师地位不相称

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尴尬。人是“生理-心理-社会”的综合体,人的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又受到社会文化素质的影响。它居于素质结构的中间层次,是连接生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桥梁,并且和二者密不可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教育不能脱离开其他各门学科的教育而单独存在,完整的系统的心理教育也只能在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才能发挥其作用。想通过每月数堂的心理活动课就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无异于异想天开。因此,若想取更好实现心理教育的各项目标,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应当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中去。作为学校内心理教育素养更高的心理教师,应该在其他教师的心理教育渗透中起到重要的示范和辅助作用,这是勿庸置疑的。从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观念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心理教育在整个的学校教育中应该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心理教师也应当在整个教师群体中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否则,全面的、系统的、有效的心理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然而,实际的情况如何呢?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学校中,心理教育发展得如何,往往是和学校的主要领导个人的意识和好恶相关。如果心理教育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那么这个学校的心理教育往往就能得到良好地发展;反之,则学校的心理教育常常处于应付差使和检查的地位。可以说,一个学校心理教师的地位,往往也体现着心理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很难想象一个将心理教师等同于学校后勤保障人员的学校,能真正将心理教育工作落在实处。然而,将心理教师的地位、心理教育的地位寄托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上,而不是一些规章制度的制约上,对整个心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一些学校简单地认为,学校安排了心理教师,心理教育就有保障了,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念。

和道德教育一样,心理教育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绝不是配备一两个教师可以完成的工作,为了强调和重视道德教育在整个学校中的地位,一般学校会安排一位负责德育工作的校长来对该项工作进行统筹安排。而不幸的是,在很多学校中,心理教育仅仅是心理教师在单打独斗,工作内容也仅仅局限在上上心理课

中学心理教师

,做点学生咨询而已。心理教师不仅在教师群体中不占据特殊的地位,而且由于我们一些教育政策的滞后性,心理教师的职称评定也是个问题,很多心理教师只好挂靠在非心理学的一些学科中,才能完成自己的职称评定工作,这也导致了一些心理教师因从事心理教育而产生的自卑感。此外,由于心理教师、心理教育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都不具备特殊的地位,在这样的情形下,构建学校心理教育网络,让心理教育在各个学科中得到渗透的目标就难以达成;在这样的情形下,即使心理教师尽心尽责,使出全身解数,也难以取得心理教育的实际效果。这样一来,心理教师的心理落差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 心理教育工作需要与心理教师实际能力相脱节

心理教育从其性质来看,主要有发展性教育与补偿性教育两种,前者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而后者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和辅导,使之回复正常状态。与之相适应,心理教育包括三种途径: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的渠道,可以说,对学校心理教育而言,这三种途径不论哪种途径的缺失,都不能说是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毫无疑问,学校心理教师也应当是这三种渠道的主要实践者和实施者。

但是,问题是,我们当前的心理教育的教师能够圆满完成这三方面的任务么?在西方,与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相对应的角色是学校心理学家。美国在中小学服务的学校心理学家一般都是在进修完硕士或者博士课程之后,又进行了相当时间的实践锻炼,并经历相应的考试后才能获得学校心理学家的证书,从而在中小学展开心理服务(相关的资料国内近期有很多报道,有感兴趣者可参阅之)。并且,在美国,学校心理学家的虽然也肩负一些心理素质教育的工作,但其主要的职责是以心理异常的学生为服务对象。反观我们国内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师,由于我们国家这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晚,心理教师的培训也是在逐步的完善之中,当前,在国内的中小学中,由于教师编制的限制,大多数的学校只配备了一名心理教师;而其人员的构成也不尽如人意。在很多学校中,心理教师是由德育教师或者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师经过一些简单的培训所兼任的;当然,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心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进行到中小学心理教师的队伍中来。

然而,很明显,我们当前的心理教师,就其专业水平而言,是比不上国外的学校心理学家的。但是,他们所担当的心理教育任务却一点也不少于后者,而且是心理素质培养、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三条任务担于一身。和国外的学校心理学家相比,我们的心理教师专业素养上不如人家,但却担负起比后者更多的心理教育和辅导任务。尤其对于许多心理教育开展不久的学校,全校学生的心理活动课、日常的心理咨询、全体学生的心理档案建设,甚至一些团队活动都需要心理教师来负责,很多心理教师也工作的繁重而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实质上,对我们的大多数心理教师而言,由于专业素养和能力的不足,开展一些以心理素质培养为目的的活动尚可,但真正的在中小学开展更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相当程度上是勉为其难。一些心理教师虽然开始了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但碰到的很多问题也常常使他们感觉自己力不从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工作效果也可想而知了。

心理教师,是伴随我国学校心理教育事业发展而出现的新的教师角色。我们谈论当前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应为与难为,其实也是在谈论我国心理教育发展中的问题。我们也相信,这些问题,也会随着心理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得到解决。心理教育源于西方,解决心理教师问题的答案可能也在西方。

【京师博仁倡议】

普及心理学,提高公众认知,惠及行业大众!

让我们把热爱的行业,变成博施济众的事业!

中学心理教师

我和 老师一样持乐观的态度。一些老师转教其他学科或者改行,这没什么好痛心和无奈的,这是他们追求幸福的权利,也是“市场的选择”。高考又不考,政策上又没有强有力的支持,校园当中事务繁杂,再加上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领导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吗?

我觉得心理老师的唯一出路就是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我一直坚信只要自己能力到了一定程度,财富、名声和地位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教师有稳定的工作,更允许我们可以拥有这种不急功近利的平和心态。

专业素养的提高需要有实践的平台。所以你所说出路具体应该指的是怎么才能有一个实践的平台。

这并不算太难。问问自己,在现有的环境下我能做什么?想好了去做就是了。我在正式专职做心理老师之前当了五年的思想品德老师和两年的班主任。这五年的经历对我帮助很大,让我更加地认清我想要的是什么。而且我比那些一毕业就专职的心理老师更熟悉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师、班主任的工作内容,更重要的是在我以后专职心理之后,更能从学生、教师、班主任的角度看待问题。实际上你如果了解现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很多人都不是科班出身的,早些年也都有过学科教师、班主任、行政领导的工作经验。所以在你口中跨学科教学似乎成为了一件毫无价值毫无意义的事情,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子的,这就是你的实践平台。

如果你是在处室里“打杂”,在现有的条件下也可以有一些作为,做到至少不荒废自己的专业。例如,可以主动向领导申请开展团体辅导,开展心理问卷调查,将筛选结果交给班主任。有做了这些工作,那么学校里的另外一项重要工作——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开展就增加了许多可能。你可能会觉得申请这些工作领导绝对也不会批,我觉得我们应该考虑的是怎么申请,而非考虑领导会不会批,这种在领导眼里觉得“可有可无”的工作,要不要开展也就在一念之间,绝对没有绝对不会批这件事。

再不然,你可以向领导申请让向班主任开放邀请你去班级里给他们上班会课,我想这事班主任肯定喜闻乐见,只要你愿意我觉得成功率绝对非常高。

当然你不能这么一直不务正业、零敲碎打下去,在前五年我一直不停地向学校申请完全专职做心理工作,因为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确实渐渐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几乎每次文件检查都需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而且两周上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即使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帮助至少也不会造成什么负面的影响,又有一个愿意做事情的老师,为什么不尝试看看呢?如果你信念足够的坚定,学校会看到你的诚意的。

还有你可能会有一些抱怨心理老师的薪金待遇太低,那么希望你能考虑我前面给的建议,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允许我们有一个不那么急功近利的平和心态,只要你的能力在,其他的东西,你不用强求它们也会不请自来。我到现在已经正式专职了四个年头,这期间我义务为学校承担心理咨询、心理问卷、文件整理工作,指导社团一个学期也只有100元,我还基本上把这100元给了心理社团做活动经费了。

所以出路很多,我想你更应该考虑的是怎么克服自己内心的障碍,跨出行动的第一步。

中学心理教师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2015-08-11 13:48

来源: 段留芳

中国网8月11日讯(记者段留芳)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切实发挥心理辅导室在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要求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

本指南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教基一〔2012〕15号)的精神和国家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制定。适用于全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建设、规范、管理与督导评估。

一、建设目标

心理辅导室建设应坚持立德树人,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根本,心理辅导室软、硬件设施配置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重在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服务。通过向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有效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为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二、功能定位

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帮助学生疏导与解决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排解心理困扰和防范心理障碍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其主要功能是: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效的个别辅导,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或根据情况及时将其转介到相关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心理诊治部门,并做好协同合作、回归保健和后续心理支持工作。监测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和监测全体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点和发展趋势,及时发现问题,有效监控、防范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减小危机事件对师生的消极影响。营造心理健康环境。对有需要的教职工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教育方法,协助家长共同解决孩子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利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服务社区,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作用。

三、基本设置

心理辅导室建设应坚持科学、实用原则,保证基本配置,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有效开展,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拓展心理辅导室功能区域和相关配置。位置选择。心理辅导室应选择建在相对安静又方便进出的地方,尽量避开热闹、嘈杂区域。楼层不宜太高。环境要求。心理辅导室环境布置应充分考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体现人性化设计和人文关怀,富于生机。心理辅导室可选择亲切、生动、贴近学生心理,易于学生接受的名称。室外可张贴轻松的欢迎标语,图示图标简明醒目。内部环境应温馨、整洁、舒适,以清新、淡雅、柔和的暖色调为主,合理运用色彩、灯光和装饰物,光线适中,自然光、灯光强度合理。个别辅导室要充分保障学生隐私性要求。基本配置。心理辅导室应设置个别辅导室、团体活动室和办公接待区等基本功能区域,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单独设置心理测量区、放松室、自主自助活动区等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区域。心理辅导室的使用面积要与在校生人数相匹配。学校可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与学校其他场所共建共享,在不影响心理辅导各功能区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心理辅导室各功能区域也可以相互兼容。心理辅导室外应设有心理信箱。

区域基本配置个别辅导室面积要求10-15平方米/每间基本设施配有咨询椅或沙发,教师咨询椅或沙发与学生咨询椅或沙发成90度或60度摆放。可根据条件配备放松音乐、心理健康知识挂图、录音设备等。团体活动室面积要求20平方米以上/每间基本设施配有可移动桌椅、座垫、多媒体设备。可根据条件配备团体心理辅导箱、游戏心理辅导包等。办公接待区面积要求15平方米以上基本设施配有电脑、打印机、电话、档案柜、期刊架、心理书籍等。其他拓展区域(依需要和条件建设)配备学生心理测评系统和心理健康自助系统等工具,沙盘类、绘画类辅助辅导器材,放松类、自助类器材等。

四、管理规范开放时间。心理辅导室定期对学生开放,可视学生数量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开放时间。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均应开放,课间、课后等非上课时间应有一定时间向学生开放,并安排专人值班。人员配备。心理辅导室至少应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专兼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取得相关资格证书,经过岗前培训,具备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定期接受一定数量的专业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经费投入。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保证心理辅导室工作正常开展。心理辅导室应免费为本校师生、家长提供心理辅导。成长记录。心理辅导室应为学生建立成长信息记录。一般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心理状况、辅导记录等。辅导记录一般包括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辅导的主要问题及问题的评估和鉴定,并有相应的分析、对策与辅导效果评价。学生成长信息记录、测评资料、信件、录音录像和其他资料,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保存。心理辅导室应根据学生成长信息记录,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或个别心理辅导。

5.辅导伦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坚持育人为本,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学生出现价值偏差时,要突破“价值中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辅导过程中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但在学生可能出现自伤、他伤等极端行为时,应突破保密原则,及时告知班主任及其监护人,并记录在案;谨慎使用心理测评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并在学生及其监护人知情自愿基础上进行,禁止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给学生贴上“心理疾病”标签,禁止使用任何可能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仪器设备。危机干预。心理辅导室应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明确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出现危机事件时能够做到发现及时、处理得当,给予师生适当的心理干预,预防因心理危机引发的自伤、他伤等极端事件的发生。及时转介。心理辅导室应与相关心理诊治部门建立畅通、快速的转介渠道,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或发现其他需要转介的情况,能够识别并及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转介过程记录详实,并建立跟踪反馈制度。加强研究。心理辅导室应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典型案例讨论、组织参加专家督导,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健康调查研究,不断提高心理辅导的科学性与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