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一:高等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

《高等教育学》学习体会

《高等教育学》这门课程从高等教育的历史、本质与功能、教育制度、高等学校教学、高等学校的专业与课程发展、高等教育的教师与学生、高等教育的质量监控与评估等七个方面,向学习者介绍了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发展以及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聆听陈老师深入浅出的生动讲解,让我对高等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了全新的认识,使我懂得了高等教育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要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就必须有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政治、业务精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而我就是这支队伍其中的一员,如何成为合格的一员是我要思考的问题。现将本次学习的一些肤浅认识简述如下:

首先,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一定要对教育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教书即传递经验,是手段;而育人,即培养学生体力、智力、道德、个性的全面素养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只有掌握了教育的这个本质属性,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找到正确的出发点。

其次,陈老师所讲的“教有法而无定法”的观念对我触动很大。以前我总以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就好比一位武林高手,在教学上一定是有可以遵循的套路。然而通过听陈老师的讲课,我才明白,教学的套路只能是宏观的,而教学的细节需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不同而灵活变化。例如,在讲授一个知识点时,宏观的套路就是要跟学生讲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而这

三个问题具体怎么讲,那就是千差万别的。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反思。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它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的反思,反思哪些内容呢?

一是要反思教学成功之处。如教学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上一些精彩的师生对答、学生争论;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的体会;教法改革和临时应变的教学措施;感受最深的教材改进和创造性的处理。这些可供以后教学时参考,有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的功效。

二是要反思教学失误之处。侧重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失误之处,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等等。对这些问题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的借鉴,同时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教学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二度设计”的新方案。

三是要反思学生的思想和见解。学生的一些独特见解犹如智慧的火花,不仅能启发同伴,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开拓思维的良好作用。如课堂上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都源于学生对知识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对世界的独特感受,是十分丰富

的可贵的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可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料。

以上就是我在学习之后的几点心得体会,我想这几天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过程中,进一步的把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上好每一节课。

篇二:教育学学习心得

《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

虽然教育学每周只有一节,但是我还是获益匪浅,从《教育学》这门课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在此,要感谢老师为我们传授了《教育学》这门课程,我觉得收获确是难于言喻。其实教育学去年我们就开始学习了,以前总不把它当回事儿,心想又是一门像《毛概》一样无聊的理论课。但是,到了今年我就彻底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一是,老师上课很有趣,有吸引力。在课堂上,您不仅给我们举了很多大哲学家,先贤以及大教育家们的例子,还给我们讲诉了许多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您所举的许多例子不仅对我们学习教育学有很大帮助,而且还对我们自身也很有启发作用。二是,您还会和我们互动,用问题来引导我们、激发我们。通过互动和同学间讨论,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轻松、民主,也同时让我们变得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通过上您的课,通过您对教育的解释,对教育学的解释,以及许许多多贴近生活的事例,我发现:原来“教育”并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教育学也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理论课。依然清晰的记得这学期我第一次翻开《教育学》这本书时的情形,当时我发现书里的内容特别的枯燥乏,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是我误解了《教育学》。现在再回到我开篇就提到的收获却难以言喻上。因为我确实在《教育学》这堂课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不仅解除了我对《教育学》就是一门枯燥的理论课的理解,还丰富了我对“教育”,“教育学”的理解。

还记得老师在给我们讲“教育的本质”这一节的时候,您给我们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定义。其中令我映象最深的就是爱因斯坦对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把受过的教育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通过对“教育”本质的学习,使我开阔了思维,不再把“教育”一词想的空洞而深不可测。

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我还深深的喜欢上了教育学。其中有许许多多我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中西方文化的传统的差异所造成的中西方教育意义的不同。老师给我们形象的举例阐述他们的不同之处,老师把中国的灌输式教育形象的比喻成木桶给杯子倒水:老师是木桶,学生是杯子,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更有意思的西方的教育,老师把西方的引导式教育用“产婆术”来做形象的比喻:老师是接生婆,学生是孕妇,而孕妇产下的胎儿则是学生内在的潜质,通过老师的“助产”,使学生主动学习、思考,从而发掘自己的潜力和才能。通过老师形象

的比喻,使我深深的理解了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上老师的课,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说,我也是获益匪浅,通过您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这一章节的介绍,我了解了教育在人类社会的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各自的特点,以及教育的缓慢发展史。在讲到农业社会的教育史时,中国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让我倍感骄傲,我国的先贤们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提出了如此优秀的教育理念。除了了解中国的教育史发展之外,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国外的一些典型的教育内容。其中很特别的是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他们当时的教育目的仅是是培养合格的军人。而正是这种教育,它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看着最近学校里大一新生幸苦的军训,就让我不禁想起了古希腊“斯巴达教育”。西方世俗封建的“骑士教育”也让我印象深刻。它的教育也很特别,教育分成三阶段,其中最让我好奇的是第二阶段:护卫。不仅要帮男主人打仗,侍奉男主人的生活,居然还要视女主人为情爱对象!通过这样特殊的教育方式来培养骑士的军人品质和绅士风度。还有古希腊雅典的“通识教育”,等等。真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教育的目的各异,内容各异,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也大有不同。《教育学》真是让我对历史上的各种教育大开了眼界,丰富了我的知识和视野。

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

假期对<<教育学>>的学习过程中,我收获很大。

首先,我学会了理解,学会了思考。而通过对目前教育的反思:有知识但无智慧:有规范

性但无道德:有目标但无信仰。现在的学生犯错误不自觉,寻求刺激好玩。而提倡的教书育人,思想教育抓不到位。我们提倡的火炬传情,用活力去培养活力,用智慧去点燃智慧,用灵魂去塑造灵魂。学生的心目中的教师形象(角色期待):模范公民,一个有学问的人,活的教科书知识库。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老师,风趣幽默的老师,真才实学的老师,德才兼备,才要求老师品学兼优。 教师是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1.强烈的示范性;2.独特的创造性3.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教师具有专业情操,即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理想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育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谊发展成熟的标志。教师的专业情操包括;理想的情操,即由于对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光荣感与自豪感;道德的情操,即由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性的认同的体现;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对自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的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工作效果。教师的职业理想即教师对所从事教育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它是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它具体表现为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师爱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灵魂。

总而言之,<<教育学>>的学习不仅充实了我的头脑,武装了我的思维,教会我怎样去武装别人的思想,而且还帮我认识了许多教育大家,他们的教育理念可以指导我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郭英

2014/5月篇三: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

姚文举

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

从小学到大学,我一直都在接受教育,现在又从事教育工作。基于自身学习和提升技能的需要,寒假里我又一次认真学习了《教育学》。通过学习我领悟到了儒家思想的“因材施教”这一古文化遗产涉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教育拥有广阔的研究领域,进一步的我学习让我对教育这门学科刮目相看,也改变了之前对教育学的幼稚的偏见。

记得第一次翻开《教育学》这本书时,我发现里面的内容特别枯燥乏味,几乎都是一些关于教育与社会呀,教育原则和方法啥的,好像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有很大的距离。于是就想,学不学教育学用处不大,不学教育学以后照样能教好学。现在我发现自己完全误解了教育学,更别谈其功能了。教育学是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培养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能力等。由此可见,教育学对培养未来合格人民教师的作用是确信无疑的。如果大家都跟我一样继续持有这种偏见,教育的未来和学生的前程就很危险了。现在我对教育学的一些名词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现总结如下:

1.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

2. 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3. 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4.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表现为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和归宿。

5.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随时间和年龄的递增,个体身心方面发生的积极地变化,包括生

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6.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要求 。

7. 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8. 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发展。

9.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10. 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目的、任务、要求、入学条件、入学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1. 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2. 教育法规:是由有权立法的国家机关制定的,用于调整教育关系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13. 教师资格制度:是指国家对教师实行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

14.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士,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5.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学生的期望和职责的要求,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或行为的人格体现,反映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身份和地位。

16. 教育专业能力:是指个体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制约教育工作效能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三个方面。

17.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则是指在教师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用于调整教师与社会、 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自身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8. 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的说,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规划,通过专业发展的活动和途径,提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教育水平,更新教育观念,从一个成长阶段不断步入更高成长阶段的过程。

19.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20. 课程的定义:从广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从狭义上来说,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21. 学校课程:学校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而开发 的多样性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又叫校本课程。

22. 课程设计:是指有目的的形成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系统化的活动。主要包括课程计划设计(课程设计的宏观层次)、学科课程标准设计(课程设计的中观层次)和教材的设计(课程设计的微观层次)。

23. 课程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叫课程方案。

24. 学科课程标准:又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大纲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5. 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的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26. 教学:是指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7.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

28. 教学原则: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9. 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运用多种直观的手段,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深刻的理解概念和 原理。

30.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31. 循序渐进原则:教师严格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32.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33. 备课:是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和设计教学的目标,进程,方法和形式等内容的过程。

34. 教学组织:围绕既定的教学内容,在一定时空环境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和程序。

35. 班级授课制:它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文化程序分成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规定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36. 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个部分进行的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课的结构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共5个方面。

37.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特殊在它是教学任务,别的地方都是教育任务,记住,记住)

38. 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4种方式。

39. 演示法:教师将实物,教具拿给学生看,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或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

40. 教学手段:教师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41. 德育: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受教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内化和外化,促进其 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篇三:教育学的心得体会

《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

虽然教育学每周只有一节,但是我还是获益匪浅,从《教育学》这门课中学到了很多的

东西。在此,要感谢老师为我们传授了《教育学》这门课程,我觉得收获确是难于言喻。其

实教育学去年我们就开始学习了,以前总不把它当回事儿,心想又是一门像《毛概》一样无

聊的理论课。但是,到了今年我就彻底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一是,老师上课很有趣,有吸

引力。在课堂上,您不仅给我们举了很多大哲学家,先贤以及大教育家们的例子,还给我们

讲诉了许多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您所举的许多例子不仅对我们学习教育学有很大帮助,而且

还对我们自身也很有启发作用。二是,您还会和我们互动,用问题来引导我们、激发我们。

通过互动和同学间讨论,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轻松、民主,也同时让我们变得主动学习、主动

思考。通过上您的课,通过您对教育的解释,对教育学的解释,以及许许多多贴近生活的事

例,我发现:原来“教育”并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教育学也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理论课。依然清晰的记得这学期我第一次翻开《教育学》这本书时的情形,当时我发现书里的内

容特别的枯燥乏,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是我误解了《教育学》。现在再回到我开篇就提到的收获

却难以言喻上。因为我确实在《教育学》这堂课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不仅解除了我对《教

育学》就是一门枯燥的理论课的理解,还丰富了我对“教育”,“教育学”的理解。 还记得老师在给我们讲“教育的本质”这一节的时候,您给我们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定义。

其中令我映象最深的就是爱因斯坦对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把受过的教育全部忘掉之后,剩下

的东西。通过对“教育”本质的学习,使我开阔了思维,不再把“教育”一词想的空洞而深

不可测。

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我还深深的喜欢上了教育学。其中有许许多多我感兴趣的话题,比

如中西方文化的传统的差异所造成的中西方教育意义的不同。老师给我们形象的举例阐述他

们的不同之处,老师把中国的灌输式教育形象的比喻成木桶给杯子倒水:老师是木桶,学生

是杯子,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更有意思的西方的教育,老师把西方的引导式教育

用“产婆术”来做形象的比喻:老师是接生婆,学生是孕妇,而孕妇产下的胎儿则是学生内

在的潜质,通过老师的“助产”,使学生主动学习、思考,从而发掘自己的潜力和才能。通过

老师形象的比喻,使我深深的理解了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上老师的课,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说,我也是获益匪浅,通过您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这一章节的介绍,我了解了教育在人类社会的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各自的特点,以及教育的缓慢发展史。在讲到农业社会的教育

史时,中国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让我倍感骄傲,我国的先贤们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提出了

如此优秀的教育理念。除了了解中国的教育史发展之外,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国外的一些典

型的教育内容。其中很特别的是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他们当时的教育目的仅是是培养合

格的军人。而正是这种教育,它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看着最近学校里大

一新生幸苦的军训,就让我不禁想起了古希腊“斯巴达教育”。西方世俗封建的“骑士教育”

也让我印象深刻。它的教育也很特别,教育分成三阶段,其中最让我好奇的是第二阶段:护

卫。不仅要帮男主人打仗,侍奉男主人的生活,居然还要视女主人为情爱对象!通过这样特

殊的教育方式来培养骑士的军人品质和绅士风度。还有古希腊雅典的“通识教育”,等等。真

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教育的目的各异,内容各异,教育的方法和

组织形式也大有不同。《教育学》真是让我对历史上的各种教育大开了眼界,丰富了我的知识

和视野。

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

假期对<<教育学>>的学习过程中,我收获很大。 首先,我学会了理解,学会了思考。而通过对目前教育的反思:有知识但无智慧:有规范

性但无道德:有目标但无信仰。现在的学生犯错误不自觉,寻求刺激好玩。而提倡的教书育

人,思想教育抓不到位。我们提倡的火炬传情,用活力去培养活力,用智慧去点燃智慧,用

灵魂去塑造灵魂。学生的心目中的教师形象(角色期待):模范公民,一个有学问的人,活的

教科书知识库。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老师,风趣幽默的老师,真才实学的老师,德才兼备,

才要求老师品学兼优。 教师是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教师

的使命是教书育人。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1.强烈的示范性;2.独特的创造性3.空间的广延

性和时间的连续性。教师具有专业情操,即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理想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

体验,它是构成教育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

谊发展成熟的标志。教师的专业情操包括;理想的情操,即由于对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认识

而产生的光荣感与自豪感;道德的情操,即由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性的认同的体现;教师

的专业自我是教师对自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的

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工作效果。教师的职业理想即教师对所从事教育工作的事业心,

责任感和积极性,它是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它具体表现为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

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师爱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灵魂。总而言之,<<教育学>>的学习不仅充实了我的头脑,武装了我的思维,教会

我怎样去武装别人的思想,而且还帮我认识了许多教育大家,他们的教育理念可以指导我如何

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郭英

2014/5月篇三: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 学 院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班级学 号1155010119 姓 名董 丽 青指导老师李 春 丽

完成时间 这学期我们专业开设了《教育学》课程,《教育学》作为一门必修课,伴随我们这个学期,

从这门课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在此,要感谢李老师为我们传授了《教育学》这门课程,

我认为收获确实难于言喻。首先,老师上课很有趣,有吸引力。在课堂上,老师不仅给我们举了很多大哲学家,先

贤以及大教育家们的例子,还给我们讲诉了许多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以及在教学实习中的例子。

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形式,使书本知识更形象具体,同时也加深了同学们枯燥知识的理解。所

举的许多例子不仅对我们学习教育学有很大帮助,而且还对我们自身也很有启发作用。其次

老师还和我们互动,用问题来引导我们、激发我们。通过互动和同学间讨论,让我们的课堂

变得轻松、民主,也同时让我们变得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有时通过观看一些有意义的视频

资料,让同学们小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让所有同学都

参与其中;或是观看教育讲座,让将来可能走上讲台的我们受益匪浅,也让我们多了一些对

教师、对班主任的认识,更加加深了同学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上教育学,通过李老师

对教育的解释,对教育学的解释,以及许许多多贴近生活的事例,我发现:原来“教育”并

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教育学也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理论课。记得这学期我第一次翻开《教育学》这本书时,我发现书里的内容特别的枯燥乏味,理

论性特别强,有的描述和解释极其拗口,心想老师肯定又是念课件,考试的时候背一背,考

完就都忘了,像许多选修课一样,学完没什么收获。从第一节课的学习以及老师要求分小组

坐在一起上课、讨论、回答问题和完成任务,我开始好奇老师想要做些什么,后来我渐渐发

现是我误解了《教育学》,也低估了这门课带给我们的收获。我确实在《教育学》这堂课上学

到了很多的知识,不 仅纠正了我对《教育学》就是一门枯燥的理论课的错误认识,而且丰富了我对“教育”、

“教育学”的理解。

都说学生的心目中的教师形象是:模范公民,一个有学问的人,活的教科书知识库。以

身作则,说到做到的老师,风趣幽默的老师,真才实学的老师,德才兼备,才要求老师品学

兼优。李老师可以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我还深深的喜欢上了教育学。其中有许许多多我感兴趣的话题,比

如关于教育目的的讨论和我国教育及其目的等。 尤其在“教师和学生”这一章,我更是收获良多。通过老师对教师职业,教师角色,教

师的素养,学生的本质属性,以及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讲解和举例论证,我才发现原来做老

师,做个好老师,做个优秀的班主任原来是那么的不容易,是有那么多的学问在里面。令我

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在讲这一章时,给我们举的一些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所举的实例。观看

魏书生老师的演讲更是获益颇丰。魏老师说:“你要把学生看成是你的助手,那么你就会觉得

自己处理起问题得心应手。” 我们总是在责怪体制,可教师自己有没有进行反思呢?学生为

什么讨厌学习,为什么畏惧学校?不是学习、学校本身有什么问题。对学生而言,老师是可

怕的,老师就像唐僧一样爱唠叨。虽然我们的体制有问题,但是不可否认在不合理的体制下

仍然可以出现魏书生、李镇西、任小艾这样的老师,所以我们在批判体制的同时更需要教育

工作者们的反思。我们国家的发展不是仅仅靠一些尖端人才,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教育、知识

改变社会大众。国所提及的普及义务教育不仅仅是让国人们多认识几个字,更重要的是让义

务教育来提升国人的素养。我们不能把体制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自身学习和教育学生的借口,

相反作为教师更加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改进,至少我们不能耽误学生的人生。 教育以学生为

本,一个人的 力量很微小,但收益的学生却很多。教育工作者,一个伟大而崇敬的名词。作为未来教

师的我们要对得起这个称谓,我们更要对得起学生。 学习“课程”与“教学”这两章,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思考自己将来应该如何组织教

学与课程设计。其中“学科课与活动课”这一节,老师分别介绍了这两种课程的优缺点,听

了课之后,我一直都没有忘记这个问题。各有各的好处,但又有各自的劣势,因此我在想我

以后当了老师要怎样做呢,要怎样去平衡学科课和活动课呢,要怎样才能跟上新课标的步伐

呢?虽然,我现在还没有走上就职的岗位,但是通过《教育学》这门课,通过老师的认真讲

解,使我在还没踏上岗位之前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我觉得对我将来的发展是很有利的。我

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老师讲到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谈到我国基础教育发生的重要转型时,我对“应

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也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了解,我也更加坚定了对

素质教育的赞同和认可。我也坚定了如果将来要当老师,就一定要做一个培养多数人才为主

的教师。

同时,我也学会了理解,学会了思考。而通过对目前教育的反思:有知识但无智慧,有

规范性但无道德,有目标但无信仰。现在的学生犯错误不自觉,寻求刺激好玩。而提倡的教

书育人,思想教育抓不到位。我们所提倡的火炬传情,用活力去培养活力,用智慧去点燃智

慧,用灵魂去塑造灵魂,显得是那么遥不可及。 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感触最深、对

我触动最大的是观看《教育能改变吗》这个视频,我不得不就一些问题谈一下我的感受与看

法。我们从上幼儿园开始到现在十几年的时间,可以说是教育的现状真实反映的目击者。师

道尊严,教师自古以来就是光荣的职业,可是在改革的洪流里,在物欲横飞的高速发展的现

代社会 里,我们的教育走到哪里了?在《教育能改变吗》这个系列片里很真实地反映了一些情

况,也让我们有很多发人深思的真实的感触。 惟一欣慰的是我们的教育者们、专家们早就意识到了我们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但同时

我也感到很悲伤,悲伤的是我们意识到问题却未能解决问题。我们国家早就提出了教育体制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学生应该“减负”,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但在纪录片中鲜明地呈现了我们教育的糟糕现状。孩子的书包越背越重,甚至现在都出现了

拉杆书包;孩子的负担越来越重,一个孩子从会说话走路开始,便开始了人生的竞争,家长

们疯狂地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教室里的孩子个个端正地坐着,但是他们的眼神却是

木讷的。中国目前最苦的不是工人,不是劳动人民,是孩子们。大人们工作累了可以休息,

但是孩子们双休日却比谁都繁忙。素质教育提倡了这么多年,依然是徒有其表。就目前而言,

仍然存在着“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在孩子的眼里,学习是可恶的,是讨厌的,是可怕的。

素质教育改革到现在,已经变得比“应试还应试”了。或者可以说,改革的效果不明显。我

们可以普遍看到,才读一年级的孩子,就有一周四门以上的补习班要去学习。什么演讲、写

字、作文、弹琴等等,家长甚至有些教育者、专家都只是简单地认为,提高素质,就是让孩

子多学各方面的技能。但是,在对孩子们学习不能松懈,文化课考试成绩不能下降的前提下,

又要音体美全面跟进,那苦的只有孩子们自己知道了。他们是自己愿意学的还好,如果是父

母强制要求学的,不是比以前应试教育那会儿,更苦更累吗?那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处在教育食物链最高端的高考,年复一年地挥舞着冷酷无情的指挥棒,无形中操控着教

育的形形色色、方方面面,包括学生、家长、教师、领导在内的所有篇四:教育学心得体会教育学心得体会

2014年6月21日 没有学习教育学这门课程之前,觉得教育学应该是一本相当枯燥无味的一门学科,里面

所讲述的内容也差不多是一些很死板,一些条条框框的定义罢了。但是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

习,我开始喜欢上这门学科了。首先是要感谢带我们这门课的老师,她是一个温柔又智慧的

女子,记得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她穿着一身淡绿色的裙子,美丽大方,那种亲和力完全让

我感到温暖,听其授课如沐春风,受益匪浅。她不像别的老师那样只是一味单纯的讲述课本

的知识,而是提供很多素材让我们自己去体会,去发现,带着我们做了许多实践活动,让我

们从这些事情中更能高效、深刻的去理解教育是什么。从她身上我也明白了人格健全的老师,

能在课堂上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老师,

只能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紧张和恐怖的气氛,让学生都对他敬而远之,无法与学生有正常的交

流。因此,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我

的父亲也是一名教

《教育学》心得体会

师,他从事教育事业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学生也是桃李满天下了。从他的

身上我也深刻的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人格魅力,他十分的敬业,有时连我都有点羡

慕他的学生了,因为他对学生的爱甚至有时都超过了对我的爱。记得他曾经告诉过我既然选

择了教师这个工业,教书育人,就要踏踏实实的干下去,把每个学生都当做是自己的孩子一

样,用心的去传授他们知识,让他们都学有所成。在他付出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珍贵的东

西。记得有一次,他因为工作调动的关系去了另一个学校,事先他没有告诉那些学生,也不

知那些学生从哪里得到的消息,纷纷给他发短信挽留他,还有学生都因为他的离开而哭了。

听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很感动,也为父亲有这么一群亲切又善良的学生而感到高兴。或

许是受父亲的影响吧,所以我选择了师范专业,也想成为像父亲那样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民教

师。

学习了一学期的教育学,让我最印象最深刻的内容有三点,也让我从中受益匪浅。其中,

第一点是全面、正确地理解教师的含义、地位和作用,了解教师职业的性质、要求和劳动特

点,形成对教师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正确认识。首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

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验者。一般来讲,“教师”一词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指一种社

会职业,其二是指这一职业的从业者。作为职业来讲,教师是由社会分工而形成的社会职业,

其鲜明特征就是承担着教育学生的社会劳动任务。作为从业者来讲,从广义上看,教师与教

育者 是同义语;从狭义上看教师指学校中的专职教育者。要进一步理解教师的含义,需要把

握以下几点:第一,教师是从事专门职业的人员。教师同律师、医生和会计师等一样,是具

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从事特定的专业技术工作的从业者。作为一个教师必须首先获得一定的

专业资格。第二,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虽然具备教师资格,但不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的人,也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教师。第三,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教师的使命是由教育在社

会生活中的地位和根本任务决定的。教师必须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神圣

使命,应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提升教师的职业理想,许多国家

在教师任职时进行忠诚宣誓。我国虽无教师宣誓仪式,但广大教师必定牢记自己的使命,用

爱心去感化、引导每一位学生,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那样,教师“不仅是

自己的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所应扮演的主

要角色是传授者、教学管理者、心理保健者、学生的朋友、学习者和研究者。传授者是亘古

以来教师表现出来的首要角色,在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中居重要地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

解惑者也”,正是对这一角色最好的诠释。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有预设的整体目标和功能,

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和科学管理。首先,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保证教学有序

进行,为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其次,

教师要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工作,科学分配时间,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再次,教师要做好教学活动的管理工作,调控教学环节,处理

教学偶发事件,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学生不仅是有血有肉的自然人,更是一个有意识

有情感的社会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健康

的心理。教师作为学生的心理保健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心理工作的丰富内涵,把心理保健工

作落实到学生生活深处。虽然学生与教师在年龄、经历、地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这

并不妨碍师生之间的友情的建立。教师应当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与

他们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教师。这样,孩子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在信息时代,知

识的创造、传播和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社会对每一成员都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教师也不

例外。各个学科的理论和实践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教师要想站在时代的前沿引领学

生发展,就必须不断学习。教师 作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重要补充。教育研究是教师不

断成长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适应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且踏踏实实

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第二点,从老师提供的教学视频和所做的实践活动中对现代中小学教育和当今我国教育

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从中也领悟到了一些知识。从开学至今,老师总共给我们看了六集《教

育能改变吗?》,看完之后颇有感想。其中最深刻的是第一集《起跑线上》,当下的中国基础

教育,最蛊惑人心的一句话莫过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起跑线上的领先,孩子

们苦不堪言,家长们疲于奔命。在中国,教育犹如一条环环相扣的生物链,生物链的最高端

就是大学,从这个终点,一环一环向前逼近。于是,压力从高中、初中,一直压迫到小学,

乃至幼儿园。所有的教育历程,仿佛都成了高考的“预备班”。对比国际上教育领先的国家,

如近邻日本,中国教育正在走向世界潮流的反面。这场“起跑线上”的战争值得深思。还有

第五集《大学危机》。中国公众对大学教育的失望情绪日趋严重。就业难,扎堆考公务员,大

学生择业观与现实的脱节等现象将大学教育的弊端暴露无遗: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的滞后,

培养模式的单一,教师忙于论文,疏于教学,学生普遍感到迷茫,缺乏独立的思考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