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说课稿

开国大典说课稿

林乃喜老师这一课是在三种模式下展开的一次公开活动。这次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林老师能紧密的围绕着课题的研究方式展开,从情境法和联想法入手,完成自己的设计思路。课堂上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片段,让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当时的壮观场面,教师还根据录像场面让学生想象当时人们的心情。并且在上课的过程中,林老师的教学还同时体现着如下的优点:

教学中林老师能以学生为主体,具有开放教学的思想。特别是在资源的采用上,充分利用模式三的资源,进行挖掘、整合,较好的体现了课题的研究方向。

导入比较体现了层次性,从国庆日到北京,到开国大典,体现了的指向意义。传授的效果性还体现在能合理流畅的使用自己制作的。

教学上,教师能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教师的基本功也体现在可以用平实清晰的语言进行讲解,能用熟练的操作进行演示、导读,能用(原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源网:开国大典说课稿)简笔画描绘出自己心中的天安门的场景。还有教师能利用方位词,指导学生分清方位,且按照放方位词语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

我个人认为,本课的教学也还存在一些值得商议的地方。

在教学思想上,课文的教授还没有完全从教师的权威走向学生的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完全的依靠学生的合作探究去达到目标,不少的地方是以教师的讲解作为过渡进行的。比如在教学“开国大典”这一个盛况部分时,教师提出了问题“那些自然段写出典礼部分的内容的?哪些内容写人们的激动的?”教师布置同学自由读书,然后回答。学生对于典礼的概念没有很明白,所以回答起来就有些乱,其来回答的同学各有其说。这时候,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是由于同学对于“典礼”的概念没有弄清楚,而是采用了自己更正同学的做法,还说,是这里吗?然后就告诉同学们在哪段哪段。

教学目标上,也没有达到充分完成。这一节课,教师没有完成既定的目标,原定的完成“典礼”部分的教学任务,由于问题的展开问题和教师的导入问题,还剩下最精彩的部分没有教学。

在教学程序的课堂结构安排方面,教师对于教学时间的掌控,存在一些疏漏,比如,教师与学生的活动的时间,我觉得教师的时间远远大于学生的活动时间,教师占用了学生的时间;还有学生个人的活动时间和整班学生的活动时间分配也不是很均匀,学生个人活动时间较少了些;还有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可能也是我们不少教师存在的课堂教学问题,就是优等生活动的时间过多,他们基本上包办了课堂上的读书和回答问题;由于结构上的安排,出现了教师教学前松后紧的局面。

本课的教学效果,没有预想的那样的好。体现在教学效率不是很高,学生的课堂气氛不热烈,参与的欲望不高,学生没有真正的兴奋起来。原因是教师没有突出对学生思考过程的安排。

从课堂上来看,学生的受益面积没有充分的大,回答问题的就是那么几个学生,好的学生学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少学生跟着教师和好的学生在被动的转。课堂的40分钟没有有效的被利用。

还有,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有个想法,就是教师是不是过分依赖了多媒体的技术,从而设想,只要运用了多媒体技术,有了课件,就一定会上出一节好课来呢。

 

开国大典说课稿

《开国大典》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声,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本文借描绘得有声有色的会场布置、大会盛况、群众游行等场面,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重、热烈的气氛。昨天听了张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教学目标确定准确,符合学生的实际。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有以下几处亮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将谈一谈这节课中我的收获:

一、 导入精彩激昂,引人入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语无疑会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前学生背诵《七律长征》,紧接着教师出示毛泽东的书法图片,介绍他是一位诗人、书法家、也是一位伟大的领袖。这个全局性的介绍也正是本单元的毛泽东的整体形象,通过这一自然的导入,是毛泽东的形象鲜活起来,立体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学生迫不及待的想走进课文。而且通过这一介绍,也会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毛主席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对他的敬佩之情也会油然而生,为课文中领略伟人的风采埋下伏笔,打下基础。

二、教学中直奔主题,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选编本篇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学的难点。二是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在上课伊始,教师提出阅读要求“找出毛主席的动作及群众反映的句子”这一问题进行默读、批注,整堂课也是围绕典礼中这一部分展开,重点教学了这一内容。本篇课文篇幅较长,整体把握是必须的,那么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该怎样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文章而不仅仅是走过场呢?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烦琐和肢解,来达到“长文短教”,提高效率呢?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应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张老师在教学中就采用了“叩其一点,散发开去”的方法,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然后通过默读思考、认真批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汇报等达成教学目的。在处理难点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距离新中国的成立太遥远,现在的幸福生活使他们无法体会当时人们的生活以及对幸福生活的企盼,也无法了解新中国成立激动自豪的心情及对伟人毛泽东的敬仰和拥戴,所以这时教师采用几副黑白照片,简单介绍了旧社会人们的生活境况,教师简短的解说,缓缓的语调,当看到人们流离失所、饥寒交迫、那样的孩子,那样的母亲时……通过这样的情感体验,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当时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职之中,迫切的向往着美好的生活。教师顺势引入,所以当新中国成立时人们(激动、自豪)并通过齐读、自由读、个别展示读、背诵等方式更好的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三、品味,读懂场面,体会爱国情

此外,在一个个场面描写中,对毛泽东的直接描写虽然不多,但很典型,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高呼“人民万岁”,按动旗杆的电钮,不断地向群众挥手等。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言行的描写和庄严的会场环境以及人们激动的欢庆场面的烘托的品读,使他们清晰地感受到毛泽东——他是深受人民爱戴的领袖,他的伟大形象历历在目。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场面描写的方法。先结合课文学习,弄明白怎样进行场面描写:即,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写出气氛;层次清楚,有条不紊。再明确所谓“场面描写”,就是由特定的地点、一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动这三者的综合构成的;而场面描写是这三者有机结合的动态描写。最后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布置学生留心观察一个场面,并试着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