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说课稿

篇一:认识方程说课稿

《认识方程》说课稿

刘新辉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方程在小学乃至初中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起始课“方程的意义”更是学习其他方程知识的基础。教材呈现了五幅不同的用天平表示物体质量关系的情境图(其中有两幅图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不同),提出了“根据天平图列式”的要求。在学生观察、说式子、对式子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认识等式和方程。试一试,判断方程。

2、教学目标

(1)、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能区分方程与扥是的关系。

(2)、能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能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难点:能正确区分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 教法上我采用借助天平,感悟等量,激发了学习兴趣;用观察分类法,形成概念;用图解法,区分关系。

三、说学法

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我指导学生的学法有自主探究法 、合作交流法,观察发现法。学生在观察、写式子、归纳、类比等活动中经历等式和方程的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一)通过课件直观演示,学生凭助生活经验。

等式是一个冰冷的数学概念,由于儿童的思维特点,对等式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的现实情境,天平称物的状态,沟通了学生具体情境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易于学生体会等式的本质含义。1、说一说天平两边数量的关系,引导学生总结,天平不平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当天平平衡时,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2、教师板书:左边=右边,写时,最后写等号。这样,突出强调了相等的关系,较好地避免了学生习惯性的使用算术的思维方式。

(二)自主探究,发现方程

1、认识等式

(1)写式子 课件出示教材天平图,(课件演示)提出要求: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数量的关系。学生已有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放手写式子。交流时①要求学生说出式子理由,尝试等量关系。②提问:χ表示什么?教师说明:χ表示不知道的数,所以称为未知数。

(2)分类别 把式子分类,小组活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学生可能按是否是等式分成两类,也可能按是否含有未知数分成两类。在学生按照等式分类时,教师给出等式的概念:像这样表示左边和右边相等的式子叫作等式。

2、认识方程

(1)分类别把等式继续分类,给出方程概念,板书方程概念。追问: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可能会有多种说法: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是特殊的等式等。

(2)辨方程20+30=50,χ>30是不是方程,为什么?教师追问:方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学生回答后强调:既含有未知数,又是等式,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做教材试一试练习,并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用图表示方程和等式之间的关系,是常用的一种方法。把算式圈在集合图里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五、说反思

《认识方程》这是一块崭新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看天平图列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愿学乐学,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方程打下基础。在此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应充当一个导游的角色,启发诱导学生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放到小组中,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合作意识。但是,

我的说课完毕,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篇二:新版人教版《解方程》说课稿

解方程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67_68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能力目标: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情感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利用天平平衡的原理来检验方程的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在哪些情况下变换仍然保持不变呢?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完全可以,因为方程就是等式,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

[设计意图:从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入手,引出课题,引导学习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新知学习

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

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

抽答。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化简,即得: 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由此可知: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

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

可抽学生回答。

板书: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 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现在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集体评讲。(解方程的格式)[设计的意图:集体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抽答,

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让学生打开书68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展示、订正。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展示、订正。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三、拓展应用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想一想”: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上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依据是什么?(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试着解方程:x-2.4=6 x÷9=0.7 (强调验算)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教学反思

篇三:方程与等式说课稿

《方程与等式》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的第一课时《方程与等式》(即例1、例2及相应的练习。)现在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来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意图。

首先说教材:

教材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知道未知数可以用字母表示,会寻找基本的等量关系,这为过渡到本单元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教学作铺垫,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本节内容属于初等代数部分,因此,也为今后高等代数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现有的知识结构,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比较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会用方程表示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第二能力目标: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积累将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数学化、符号化的活动经验。

第三情感目标:初步体验方程思想,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含义,会列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弄清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我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 等。

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再来谈谈教法和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法上我选择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教学法,观察教学法、活动(转载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网:方程说课稿)教学法等。教学中,我主要以直观的操作和演示,巧妙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数学学习的信心。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课指导学生我用以下几种学法:

第一种自主、探究学习法: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感知、观察、比较、分析的探究过程去发现新知,从而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第二种合作交流法:本课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通过合作实验、互相验证、讨论交流,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往。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接下来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一开始我首先展示天平,提问:这是什么仪器?有什么用?如果我在天平的右边托盘里放一个100克的砝码,请你们在左边放你喜欢的东西,使天平平衡,你会放什么东西?通过质疑,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景中。

② 接着展示教材例1天平图,提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想到什么?”交流得出“50+50=100”

③ 说明;像这样的式子叫做等式,等式的左边是50+50,右边是100(板书部分课题:等式)(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联系了生活实际,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经积累的关于等式的感性经验,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观察探究——形成概念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采用以下几个步骤突出这个重点。

出示例2情境图

(1)引导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说明,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天平平衡说明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天平不平衡说明左右两边的质量不相等。

(2)观察、比较、讨论这些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不是等式,这些等式有哪

些共同特点。

(3)交流小结,揭示方程的意义:两个式子是等式,还有两个式子不是等式。两个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方程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充分地表达,从而得出方程的概念,即 “像x+15=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板书课题:方程)(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具体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方程的特点,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我追问:方程有什么特点?

指导观察例1中的等式 与例2中的等式有什么不同?这部分是教学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

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得出:等式包含方程,方程是一种特殊的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板书

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第三环节:知识应用,巩固新知。

1、 试一试

看图列方程:

让学生观察,说出图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通过列方程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方程的思想,并为进一步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做些准备)

2、练一练中第一题,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比较,找出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交说说判断的理由。(这道题里有既以x又有以y为未知数的等式,使学生对“未知数”有正确的理解,防止把方程狭隘地理解为“含有x的等式”。)

3、练习一第2题,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我让学生先说说每题的数量关系,然后独立列出方程,交流。(通过用方程表示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方程与现实生

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方程的实际价值,并为进一步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扫除思维方式及心理上的障碍)

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方程含义的理解 ,让他们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人人参与,自我体验。

第四环节:质疑反思,总结评价。

新课程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我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交流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有哪些体会。

最后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力求体现知识性、简洁性,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巩固和掌握本课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设计,既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教法灵活开放,充分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构建了学生积极参与、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