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ppt

篇一: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

xt">第一课 :我爱家乡山和水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3.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我的家乡》录象及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

2.学生准备图画纸和彩笔。

3、课前搜集家乡的相关资料:图片、故事、歌曲或戏曲等。四.课时数: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一).看一看,说一说。

1.出示课件,指导学生欣赏《我的家乡》的录象。

2.说说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3.思考:课本中的小朋友喜欢家乡的什么 ?

4.交流:自己生活的家乡在哪里?自己喜欢家乡的什么景色?

(二).演一演,猜一猜。

1. 启发谈话:你喜欢自己的家乡吗?想不想让更多的小朋友

了解你的家乡?那就当当小导游,把家乡最美的地方介绍给他们好吗?

2.学生扮导游介绍并赞美自己的家乡。

3.请扮演的孩子谈自己的感想,请观看的小朋友发表自己的意见。

4.猜一猜,请同学描述他最喜欢的家乡的某个地方,其他同学猜猜是哪里。

5.总结课堂。

(1)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2)评价本节课的优缺点。

第二课时:家乡的故事.家乡的歌

(三)画一画,评一评。

1.出示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家乡景观的如:街道、公园、树林等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说出画面上的景物,谈谈自己的感受。

2.想一想自己居住地周围,哪里景色最美而且最熟悉,用彩笔把它画下来。

3. 小组内展示交流,并推荐出比较好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4.请被选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

5.出示第7页彩图,让学生读读画中描写家乡的小诗,然后观察自己画的家乡,把观察的结果编成小诗填写在画面中。

6.师生共评最佳创作奖。

(四)说一说,唱一唱。

1.教师首先讲一个关于家乡的故事。

2.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的小故事。

3.请学生听一段家乡的戏曲,并介绍戏曲的由来。

4.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歌曲或戏曲,表演给同学们看好吗?

5.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照片、文字等资料,并与同学交流是通过哪些渠道获得的资料。

(五)总结:

听了家乡的故事、看了家乡的歌舞剧,你有什么感想?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多么热爱自己的家乡,希望你们努力学习,长大后,能为自己的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

学学家乡的一些歌曲.戏曲或讲一讲关于家乡的小故事。

七.板书设计:

我爱家乡山和水

家乡的美景

家乡的故事

家乡的文化

反思:

第二课 家乡的物产多又多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自己家乡都有哪些物产。

2、了解这些物产的来历及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自己的家乡有哪些物产。

2.知道一些物产的来历和特点。

三.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一些家乡物产资料、录音机、磁带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我的家乡产什么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有两位小朋友,一名叫小红,一名叫小丽,想带小朋友去他们的家乡去看一看,你们愿意去吗?

生:回答(略)。

师:演示电脑课件(小红、小丽介绍自己家乡的物产)。 生:看电脑课件(边看边观察)。

师:提问:你觉得小红、小丽家乡的物产丰富吗?你喜欢他们的家乡吗?

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你们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物产吗?物产多吗?

生:回答问题。

师:今天,老师想听一听小朋友的家乡有些什么物产?(板书课题)

生:读课题。

二.介绍物产

1、介绍家乡物产。

师:小朋友你们介绍一下自己家乡的物产有哪些?

生:柿子.梨.板栗.山茶油.笋.水稻.烟叶??

师:你们是用什么方法了解的,告诉大家。

生:询问大人.上网查阅??

师:你们了解这些物产的来历及特点吗?

生:说一说:(物产的来历及特点)

三.了解他人家乡的一些物产

师课件展示不同地区的一些物产。

四.课堂总结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对本节课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

第二课时:家乡物产展示会

一.展示家乡的物产

1.师:老师让大家把自己找到的家乡物产带来,大家带来了吗?上节课同学们都介绍了自己家乡的物产,我们今天开个家乡物产展览会好吗?各小组赶快准备一下。(教师放录音)

生:各小组准备自己的展览台。

2.展示自己家乡物产

师:你们找到些什么?展示给大家看一看吧。你们可以采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夸夸家乡的物产?

篇二: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案

xt">学校:五虎庙小学

学 期 教 学 计 划

第一课 我爱家乡山和水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3.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教学难点】

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教学方法】

观察,访问,交流。【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我的家乡》录象及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 山和水、课前搜集家乡的相关资料:图片、故事、歌曲或戏曲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说一说。

1.出示课件,指导学生欣赏《我的家乡》的录象。 2.说说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3.思考:课本中的小朋友喜欢家乡的什么 ?

4.交流:自己生活的家乡在哪里?自己喜欢家乡的什么景色? 二.演一演,猜一猜。

1. 启发谈话:你喜欢自己的家乡吗?想不想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你的家乡?那就当当小导游,把家乡最美的地方介绍给他们好吗? 2.学生扮导游介绍并赞美自己的家乡。

3.请扮演的孩子谈自己的感想,请观看的小朋友发表自己的意见。 4.猜一猜,请同学描述他最喜欢的家乡的某个地方,其他同学猜猜是哪里。

三.画一画,评一评。

1.出示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家乡景观的如:街道、公园、树林等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说出画面上的景物,谈谈自己的感受。

2.想一想自己居住地周围,哪里景色最美而且最熟悉,用彩笔把它画下来。

3. 小组内展示交流,并推荐出比较好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 4.请被选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

5.出示第7页彩图,让学生读读画中描写家乡的小诗,然后观察自己画

篇三:思想品德课件

p class="txt">一、本教材的独特优势

二、思品教学的基本方向

三、宏观把握整册教材

四、整体感知一二单元内容

五、个人教学建议

一、教科版《思品》教材的独特优势教科版《思品》教材为思品教育提供了优秀的文本,其独特优势表现在:

?

?

?

?

?

?

?

?

? 课程视野与学科柜架的统一 生活主题和价值引领的统一 注意思维含量和生动呈现方式的统一 是青春文化和少年精神的统一 工作很多,重要的是有效教学问题,课改的基本方向和基本理念问题。 课改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中华民族发展奠基-----以人为本。 要解决问题:什么是人?人是谁?学生是谁? 最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尊重,尊重是起点,教育从尊重开始,思想品德教育人要有一种尊严----道德的尊严,只有更多地尊重学生,才能更严格的要求学生。

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培养学生开放性人格,理智和诚实好奇

经验的客观开放;态度的专注自信;思维的敏锐灵活;精神的挑战,批判倾向

道德教育要成为智慧的教育,思品教师要成为智慧型教师。

知识就是力量;唯有智慧才使人自由。 二、思品教学的基本方向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 ? ? ?

课堂教学的核心思考:

? 学生在教师身边怎样才算学习?----(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教学过程正在逐步地被学生的学习过程所替代,把他人的教育变成他自己的教育。

?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习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

? 思品教学不是语文或其他课,有自己的特点:

? 以教导学,要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道德的入口处)

? 不要让学生有背不动的书包,要有带得走的能力

三、宏观把握整册教材

九年级由 7个单元 23个专题(课)56个主题(节)构成

教材结构

第一单元 历史启示录

第一课 历史的足迹 第二课 历史的昭示 第三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二单元 财富论坛

第四课 走向小康第五课 财富之源第六课 财富中的法与德

第三单元 同在阳光下

第七课 关注弱势群体 第八课 日月无私照 第九课 共享阳光

第四单元 又到两会时

第十课 聚焦两会 第十一课 神圣的一票

第十二课 法律的尊严 第十三课 我们的“议案”

第五单元 国策经纬

第十四课 小平,您好 第十五课 “三个代表”第十六课 可持续发展

第六单元 漫步地球村

第十七课 战争与和平 第十八课 东西南北

第十九课 天涯若比邻 第二十课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第七单元 新的旅程

第二十一课 时间的足迹 第二十二课 第一次选择 第二十三课 走向未来

第一单元设置为“历史启示录”。就是从中国的历史出发,先探求华夏数千年的文明史,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然后通过近代史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人民经过探索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

落脚点:培养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

第二单元“财富论坛”则是让学生感触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中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在这个变化中,人们十分关注“财富”这一话题。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正是此时学生发展的需要。

第三单元“同在阳光下”则是将目光转向诸如失学问题、三农问题、下岗问题、贫富差距等各种社会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关心弱势群体,奉献爱心。

第四单元“又到两会时”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转化”为积极地参与关注国情和关心社会、参加国家管理的责任感和能力;让学生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知道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

第五单元“国策经纬”将国家的一些路线、方针和政策及基本国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国情有更加理性的认识,澄清感到模糊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重大问题。

第六单元设置为“漫步地球村”则将学生视野转向国际社会,了解一定的国际规则,形成国际意识。本单元关注世界贫困人群、正视不发达国家的现状,更把学生的同情与悲悯提高了一层。

第七单元“新的旅程”则是为满足学生关心的“毕业在即,面临升学或者就业各种选择,如何开始人生的问题”等需求设立的。这个单元力求以贴近学生实际的形式点燃学生面对未来的激情。

四、感知单元内容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重点知识) 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 历史启示录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民族精神,以民族精神而自豪;形成个人发展和祖国

发展同命运,为祖国的繁荣而奋斗的价值取向,产生报效祖国意愿。

知识目标:简要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以及所形成的民族精神;了解我国近

代以来所遭受的民族灾难以及我国人民为争取民主、独立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道理。

能力目标:学会以历史的方法认识我国的国情,学习客观地分析我国取得的成就和所面临的挑战。

2、教材分析

?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历史,简单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及成就,懂得中华

民族精神精髓,学习以历史的方法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伟大的历史贡献。

? 本单元安排了三课,分别阐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华民族的精神,以及中华儿

女为祖国繁荣发展应承担的责任。

☆ 第一课 历史的足迹

1、地位: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重点是以史喻理、以史代论,它为后面的课程内容提供了一个历史场景,并奠定了立论基础和感情基调。

2、简介:“五千年文明”简要回顾了我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历程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百年沧桑” 回顾了我国自1840年以来所遭受的屈辱,并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我国由强大变衰弱的根本原因。“百年抗争”叙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抗争史,揭示了国家兴亡对国民的影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了解中国近代百年沧伤的历史以及中国名族英勇抗争的历史,初步感受团结爱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4、重点知识:

(1)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什么样的历史? P2是民族文明的创造史、民族精神的生长史、民族发展的探索史。

(2)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P3有4点即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之一;曾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外国纷纷前来学习。

(3)中华民族经历百年沧伤的主要原因。P5有3点即封建统治者腐败无能;闭关自守,国家落后;外国侵略者的侵略。

(4)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P5(由独立主权的封建国家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5)列举四大侵华战争P5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烟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五大不平等条约P5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6)了解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P6(掠夺财富,破坏文化,侵略领土、主权和尊严)

(7)近代中华女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抗争。P7一8

5、教学建议:

(1) 九年级教材共有56个三级主题,内容较多,可对有的内容作删减或整合

(2)第一单元类似历史课内容,可作简单处里。重点在第2课,主要理解民族精神的内容有什么新发展;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主要知道该观点即可。

(3)不要把政治课上城历史课

(4)紧密结合历史知识,采用活动课的形式比较好

(5)中考份量可能不高,课时不必过多

☆第二课 历史的昭示

1、地位:这一课是本单元的重点。

2、简介:“发扬民族精神”阐释了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民族精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以历史事实证明了标题所揭示的真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这一框题从理论上论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论断。

3、教学要求

(1)了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核心地位,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2)从认知和情感上把爱国、爱中国共产党和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

4、重点知识:

(1)中华民族精神的5大基本内容P9

(2)爱国主义的含义和主要表现(5个方面)P10

(3)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在不同时期的表现P11

(4)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我国奉行的外交原则、坚持的外交政策、发展道路、主张P12,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新疆事件)

(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P14小字,历史使命P14,指导思想P15

(6)四大探索失败的2大主要原因P15没有正确的理论和道路

(7)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广泛的社会变革P16

(8)归纳出历史的3大昭示:弘扬民族精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5、教学建议

(1)本课是考试的重点,考点知识必须让学生理解,根据观点找证据,或者给出材料让学生找观点。

(2)必须精密结合国家、社会重大时政热点问题,特别是“弘扬民族精神”和“团结统一”两大问题。新疆事件后,教育部要求中考、高考中必须要有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内容。

(3)教会学会收集材料,

☆第三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地位:这一课是本单元内容的总结和提升,也是重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应有的贡献。

2、简介:“忧患可以兴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树立忧患意识。“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分析了青少年要承担的历史责任,激励青少年面对现实,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懂得为中华民族的兴亡做好准备。

3、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识我国的伟大成就以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学会全面看待问题,树立忧患意识。

(2)懂得没有祖国的兴旺发达就没有个人的前途和幸福。

(3)懂得报效祖国是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

(4)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报效祖国.把远大理想变为实际行动。

4、重点知识

(1)历史无数次证明:落后就要被挨打。P17

(2)与发达国家相比,找差距,树立忧患意识。P18

(3) 了解历史上“以天下为己任”的名人P19

(4)青少年要继成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民族精神立志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P19-20

4 、教学建议

(1)1课时

(2)让学生了P18我国制造技术的3大差距

(3)教师备课系统提供的两篇阅读资料《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科技差距》《我国劳动力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4)诺贝尔奖差距、创新差距;截至2008年诺贝尔奖揭晓,美国人共有300人获得此奖,其中自然科学方面有215多人。

第二单元 财富论坛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实现公平需要坚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

能力目标: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收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增强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2、教材分析

财富是现代人普遍关心的生活主题。本单元的设计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本单元设计的内容正是学生想要了解的内容;二是本单元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财富的内涵,认识财富的来源,了解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及对人的要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

☆ 第四课 走向小康

1、教学要求

(1)让学生感受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初步形成对小康的感性认知

(2)通过了解小康的标准、小康的特征、引导学生认识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认识全面小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2、地位:小康社会也是考试的重点

3、简介:首先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切入主题,通过“感受小康”让学生体验人民生活的变化;然后,过渡到“解读小康”,剖根究源,使学生理解小康内涵的历史演变,知道小康的标准以及不同阶段的小康特征,以此来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的状况,认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重

品德与生活ppt

要意义。

4、重点知识

(1)小康的提出—邓小平P26(感受小注意作为材料出现)

(2)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P26

(3) 目前小康的3大特点P27

(4)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P27

(5) 20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P27

(6)了解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小康提出的新要求P28

5、教学建议:

(1)本单元实质性的内容是第四课,第五、六课是拓展性内容,可根据学生已学情况作适当处理

(2)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国家的重大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康就在身边

(3)本课的知识性强,有些知识必须要求学生掌握。教学重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地阅读教材。

(4)两节可以合并在一起上,用1课时或者1.5课时

☆ 第五课财富之源

1、教学要求

(1)让学生理解勤劳、智慧与开拓、科技是创造财富的重要源泉。

(2)引导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逐步培养成现代人必须的开拓进取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3)帮助学生理解让一切 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意义及其实现的条件;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优越性。

2、课文简介:

“财富基于勤劳”,引导学生认识劳动仍然是一切财富的根本源泉,激励学生热爱劳动。“财富来自智慧与开拓”阐释了智慧和开拓进取精神在现代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进取,开拓自己的发展道路。“科技创造财富”,阐述了科学技术在创造财富中的重要作用,特别阐述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提出的意义。“开拓创造财富的源泉”综合以上三个框题,提出了在实现社会主义小康建设目标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劳动、知识、资本、机制等,让一切能够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尽快地实现全面小康的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