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者的心态

求职者的心态

摘 要: 近年来,各大院校逐年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给应届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往届毕业生没有就业的,或者就业不理想的,连续跳槽……长期积累的就业问题,日

求职者的心态

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怀揣理想和抱负的一代又一代天之骄子,终究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在就业问题上如此坎坷和困惑?除了影响就业的客观原因以外,求职者本身的哪些主观因素造成了难以就业的局面呢?本文将予以分析解剖。

中国论文网 /1/view-5279091.htm

对于其他一些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来说,稳定的收入、晋升的机会,则是他们所需要的。这些求职者因为有过工作经历,经验也相对多一些,对招聘单位提出的要求也比应届毕业生高很多。

关键词: 求职者;求职;心态;大学生;机遇;就业

一、大学毕业生求职心态

自1999年国家实行高考扩招政策以来,各大院校每年提高新生入学比例,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人数也相继增加(详见下面表格)。毕业生本人、学校、家庭、社会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为此,国家也出台了相应政策,鼓励毕业生早就业或自己创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相对于每年好几百万的毕业生来说,这些政策的实施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年份\&毕业生人数\&2001年\&114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9年\&611万\&2010年\&631万\&2011年\&660万\&2012年\&680万\&2013年\&700万\&]

总体来说,社会大环境都是一样的,求职成功和失败的区别多取决于个人心态是否正确,是否真正了解和认识自己的现状,是否乐于为改变现状而尽最大努力……

就以上情况,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就目前我国求职者在就业方面存在的一些心态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分享一下心得体会。

首先,欠缺工作经验,尤其看重在校期间所取得的荣誉而产生自高自大心态者,应该认识到,同等社会条件下,优胜劣汰,这是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自然法则。

信息社会,信息的传播途径比较多,求职者得到各种招聘的信息也相对比较容易,这对求职者来说是有利的一面;另一方面,各种社会信息,当然也包括了一些不良信息,充斥着大家的生活,难免产生浮躁心理,难以真正安下心了思考自己的现状和未来要走的道路。相反却是急于求成,盲目自大,跟风攀比,在求职过程中造成各种被动局面,最终一事无成。

另外,在求职者和招聘企业之间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企业时常抱怨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而求职者也经常抱怨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样一种现象说明,企业希望招到有经验的求职者,而大多数刚毕业的求职者又是没有工作经验的,这样一种类似悖论的逻辑,使得招聘企业和求职者双方都陷于苦恼。归根结底,除了自身实力和能力以外,更多的是自己的心态问题。

懂得“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求职者就能平和心态。比如,有这样一个场景:一家房地产知名企业急需业务人员,在一次招聘会上,有两位男士过来应聘,这两个人,一个是学市场营销专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小李;一个是“久经沙场”、阅人无数的中年男子小王。虽然两人都是西装革履过来应聘,投递了简历,也都接到了面试通知。在真正面试的时候,小李和小王给面试官的第一眼印象是不同的,小李的气质和小王是没发比的,一个满脸稚气,大谈自己在校期间所获得的各种荣誉,考取的各种证书和纸上谈兵的营销策略,这样一个人和一个工作经验丰富、有实战经验的老将是无法比的。可想而知,最后谁能够赢得这份工作。

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它告诉我们,自身的实力是取胜的资本,如果我们还没有成功,无须自怨自艾,我们只是欠缺成功的资本,还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内在素养和能力。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三年或五年之后,自己是不是比刚出校园的时候有所成就?所以时刻记住,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铁一样的法则,必须领悟、遵守。抱怨无用,提高自身素养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把名利和成功看得太重,又缺乏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最后伤到的还是自己。这样的求职者,应该树立切合实际的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求职者,他们将大学四年积累的书本知识,学得很扎实,只等待毕业之后,能够厚积薄发,实现理想和抱负,为此,他们把名利和成功看得特别重要,一心求成,急于表现,而事实上,这样的初衷往往适得其反。一旦遭遇失败的打击,就会一蹶不振,自暴自弃。

如何看待成功?成功不是看你有多少钱,有多少房子。成功就是达成所设定的目标。成功其实是一种感觉,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感觉,它是每个人达到自己理想之后一种自信的状态和一种满足的感觉。总之,我们每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是各不相同的,而到达成功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先得学会付出常人所不能付出的东西,承受比他人更多的挫折和失败的打击,依然能够积极奋起直追、面对一切的人。人生的价值也在于此。

把所有的经历都看作是一种人生历练的过程,抱持着一种积极的心态,承受任何打击和风雨,使每次失败包括求职的经历,都成为人生的一笔财富,激励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

第三,还有一类求职者,心态摆得很正,这或许与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关。他们求学和做事一样踏实、勤奋,对自身也有很清晰的认识。

我身边有这样一个案例:

2000年大学毕业的小胡同学,就读于省会一所专科院校的机电系机械工程专业。从农村走出来的他,三年时间里除了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还自学了与自己专业相近的计算机信息专业的本科,三年专科毕业后,他同时也拿到了本科学历证书并取得了学士学位。大三的最后一个学期,他被学校选派到一家私企实习,因为自身的踏实好学,为他赢得了就业的机会,看到很多同班同学毕业后都选择了其他更好的去处,有的选择了北上,有的去了南方发展……只有他自己留在了当初实习的这家公司,他有明确的目标和自我认识,他知道一份工作来之不易,他还年轻,有的是机会,但眼前最重要的是把这份工作做好再说。后来他从该公司的实习车间调到技术部从事软件编程工作,虽然与自己的专业不是完全对口,但是他善于学习和钻研,很快掌握了最新的编程软件和单片机开发技术,再加上自己的机械专业,工作中得心应手。在这家私企一待就是八年。随着该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小胡有了出国的机会,经常出国为公司的产品安装、升级或调适程序。也得到了很多晋升的机会。

2008年的时候,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从天南海北赶回来的同学们,讲述着自己的经历,失败与收获并存,荣誉与辛酸参半。小胡一直坚守着自己原则,做人和做事一样踏实、认真、执着。就在这一年,他被一家大中型企业的老总看重。

小胡大学毕业后的这些经历,足以说明,人生的资本在于奋斗和积累,真正有用的人才放到哪里都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

二、有工作经验者求职心态

有工作经验者,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经过实际工作经历,有真才实学,名副其实;一类是在某一行业或领域涉足不深,浅尝即止,名不副实;还有一类是将自己求职经历的经验吹嘘为工作经验,与真正的工作经验大相径庭。

当然,除了以上三种类型外,还有一种类型,就是有工作经验但是为跳槽而跳槽,狂妄自大。

首先,真才实学,名副其实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一般对招聘单位提的要求较高。这样一个群体,再次求职,多是因为原单位的待遇福利或发展情况已不能满足该员工自身的成长的需求。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无法满足经济生活的需求。这种人群结构年龄一般大都在三十岁左右,或面临买房、结婚、生子以及赡养老人等诸多问题,生活压力日益增大,如果在工资、福利等待遇方面无法满足自身生活的需求,他就会另谋他路,以求得更高的工资福利待遇。

其二,原单位的发展状况,已无法满足员工自身成长的需要。通过在职场拼搏几年后,积累的一定的工作经验,如果一直待在某个职位上而没有晋升的机会或没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再努力的员工也会有一种挫败改,这是人的本性。如果一个非常努力,工作中面面俱到的人自身存在的价值,没有被接受或认可,内心所遭受的打击是非常大的。这种情况下,员工就会觉得自身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是到了离开和重新选择的时候了。

有这样一个案例:

小刘同学是2005年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工程系,2009年毕业后保送本校研究生,三年研究所期间有两年都在新疆做环评项目,因为踏实能干,他两年时间做了一百多个大大小小的环评项目,期间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并于2013年7月份考取了环境工程师资格证。

无论学识还是工作经验,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才。但是在2013年9月份,他向新疆的工作单位提出了辞职,原因很简单,就是目前的工资无法满足家庭的开支,他已经27岁了,结婚一年时间,准备经营自己幸福的小家,同时还有双方的四位老人需要赡养……一时间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于是他向这家环评单位递交了辞职信。

一个人即使有再大的理想和抱负,如果无法满足自身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一切都是徒劳。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所以小刘的做法我们应该予以理解。

其次,对于之前的工作,浅尝即止,自吹自擂为“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这种情况也大有人在。浮躁、缺乏对自身正确的认识,自以为是,自作聪明,是这类人的共同特征。

经常看到在一些大型人才交流会上,写着有各种工作经验的个人简历,胡编乱造者不乏其人。这样的人做人都不诚实,怎么可能指望他们能进入工作岗位后做好工作呢?

在2011年春天的一次省人才招聘大会上,我的同事,一位人事部的主管,她从人才市场回来跟我讲起了招聘的经历。她说,很多人只看简历,让你恨不得不惜重金引进公司重用,但是当真正通知面试的时候,他们回答问题都没有底气,问到以前的工作经历的时候,他们甚至有的回答说“我随便写的,实际上没有干几天就不干了……”听罢,真是令人气愤,对企业来说浪费了人力、财力、物力,到头来是一场无用功;对应聘者个人来说,不诚信的简历,最后害的都是自己。

对于这样的人,无论经历多少次求职,恐怕成功的几率也没多少,即便偶尔一次蒙混过关,最终还会是以失败告终。

再次,还有一种人抱着某种侥幸心理,把没有任何工作经验说成是有工作经验。他们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从来不敢真正开始工作。一方面他们缺乏自信,一方面不愿意接受现实和面对现实。每天都过着自欺欺人的日子。

这样一个人群,大都是有着光鲜的家庭背景,父母有丰厚的经济实力,自己工作不工作都无关紧要,缺乏责任感。游走在各种招聘会上,于各招聘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的招聘人员见面熟,能说会道,侃大山式的递交简历的场面也给招聘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正通知面试的时候,往往不会参加。拿自己的人生当儿戏,不尊重别人的工作。

最后,除了以上三种,还有一类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要求一般相对都比较高,会产生自负心理,产生不良后果。这种心态的求职者,需要谦虚需要归零和放空自己,不断汲取新的技能,以提高自己,适应更高的工作需求。

这类人群的特征是,在职场已经奋斗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当自己不满足现状的时候,就选择了跳槽,重新求职。这样的人往往会觉得自己在重新求职过程中占绝对优势,于是对用人单位提各种要求,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等。即便是顺利求职成功,在实际工作中,会狂妄自大,对年轻员工或其他不及自己能力强的员工不尊重,造成负面影响,长期如此,也不会长久下去。可想而知,如果不端正态度,摆正心态,不谦虚好学,没有归零的意识,只能永远在求职的路上痛苦挣扎,追悔莫及。

任何工作除了每个人的努力,还要靠团队来共同完成。想融入新的工作环境,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只能从心态上放空自己,吸纳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学习提高自己的岗位技能,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尊重他人的心态。唯有此,才能长久,才能成功。

三、求职就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通过对以上几种求职过程中心态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求职者抱有不同的心态。造成这些各式各样心态的原因也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从客观上来讲,我国的教育模式,存在教育资源不公平的问题。

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孩子们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明显低于城市的孩子们,这样就使得他们在真正不如社会后,自身缺乏竞争力,甚至在面对一份工作的时候,屡遭淘汰。

举例来说,一个来自农村山区的孩子和一个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孩子,他们从学前班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所享受到的教育资源相差甚远。这是现实,也是现状。目前,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大力着手改善这一局面,力争缩小差距,比如实现优秀教师轮岗制度、优秀教师支教、加强农村教师培训等一系列措施来实现教育资源优化合理配置。使祖国的花朵,都能茁壮成长为国家未来的真正栋梁之材。

第二,从客观上来讲,很多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脱离了社会实际需求。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提倡以市场为主导,实行资源优化配置。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应如此,不能盲目设置专业,需要对实际工作中各行业各工种有透彻的了解和把握,开设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使毕业生能够从学校步入社会的时候实现顺利衔接。

比如,有的高校,为了显示自己院校的专业丰富,吸引更多的生源,盲目设置法律类专业、管理类专业,在开设这些专业的时候,各决策层根本没有进行市场调查,没有根据自己院校的实际情况和竞争力进行深思熟虑,而是为了扩大生源,迎合扩招的需要。甚至有的工科院校设置各种艺术类专业,吸引大批生源前来就读。这样的专业在开设三年或五年之后,因为社会影响非常差,就此取消。而这样的决定,在设立和取消之间的这几年时间里,对于高校来说没有任何损失,而是赚得了钵满盆满,而对个体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无业可就,毕业生就业问题被一股脑的推给了社会,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会形成恶性循环,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

就此,国家也在努力改变现状,教育部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比如鼓励和支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各大中小型企业培养各种优秀人才;开展委培生招生工作,定向为地方单位培养人才,毕业之后能顺利回自己的家乡就业;实行一些社会招生考试制度,比如村官的招聘、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等,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创造条件。

第三,从客观来讲,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发展不完善,企业制度不健全,使得员工离职率居高不下。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发展规划缺少前瞻性,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对员工的各种待遇也不尽如人意,无法满足员工自身需求和发展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离职,然后加入到求职大军,成为另一些招聘企业的选择对象。

第四,从客观上来讲,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很多在职员工无法为今后的生活获得保障,比如医疗、养老等等。虽然国家规定各企事业单位必须为员工上社会保险,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企业单位还是无法满足员工对社会保险的需要,有的企业甚至无视国家规定,亵渎职工的应享受的权利,作为弱势群体的职工,靠自身的力量无法与企业抗衡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只能选择辞职,或者被企业辞退。成为又一支求职大军的一员,希望再次求职的时候,能够获得一份好的福利待遇,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第五,除了以上四种客观原因,求职者在主主观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自身认知不足,缺乏对就业形势的认识,个人成长经历影响正确人生观的确立与形成……这一点主要就我个人的求学和工作经历谈一下心得: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就求职方面的经验来讲有以下几点需要分享:

(1)做事先做人。

(2)靠人不如靠己。别人帮得了你一时,帮不了你一世。

(3)心态很重要。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决定格局,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4)极强的责任心。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有极强的责任心;出现任何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推卸责任;善于反思己过,自我剖析,不断成长。

(5)善于学习、总结,更新知识,与时俱进。

(6)爱、理解、包容、尊重。这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键。

总之,求职者的经历也是工作的一部分,是迈向工作岗位,取得成功的第一步,求职过程中,机会与挑战并存,拥有良好、健康的心态,是成功的前提。

无论哪一个群体的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心态,是自身性格和行为的一种反映,同时很多心态也反映出了一些社会问题。求职者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和急需解决的难点和重点问题,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随着国家各项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都能一一解决。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将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作者简介:

任帅(1992~ ),男,河北石家庄人,学历:专科,中初,研究方向:人力资源。

求职者的心态

||知道 者的职业心态(二) 2013-10-28 12:18 | 分类:

扫描二维码下载

下载知道APP

10分钟有问必答!

建议:可使用微信的“扫一扫”功能扫描下载

分享到: 2013-10-28 19:07 提问者采纳

而很多应聘者的职业目标是模糊的,这从他所职业变换中就能判断出来。

曾已经一位应聘销售主管的简历中这样表述了他的工作经历: 03年至04年 销售代表; 05年至06年 行政专员; 07年至08年 客服专员; 09年至今 销售代表。

这样的工作经历,各位HR精英们,你们如何看? 我也是好奇,就约过来面试了。(只是本人好奇,请HR精英们谨慎模仿,没有必要去浪费别人的时间) 这位面试者学的是电子信息工程,已经31岁了,面容中带着一丝的憔悴。坐定后,我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位先生,您03年大学毕业,已经工作7个年头了,从销售到行政,又到客服,又转销售,您能简单讲一讲您的职业定位吗?”他的言语表达就已经给出答案了。他非常不擅长言语表达,说话吞吞吐吐,性格极其内向,眼睛都不敢与我正视。我又问:“您是学电子信息工程的,当初为什么不选择做技术呢?”他认为那时电子信息工程的技术型工作不好找,感觉也没有多大前途,而他的同学很多做销售收入都挺高的,所以就也想试一试,挑战一下自己…… 把这位应聘者送走以后,我对这位应聘者感到深深的惋惜。这位丝毫没有任何主见,当初只看到同学做销售收入高就违背了自己的性格,拿自己最短的短板跟别人的长处拼,怎能不败下阵来。假如当初他要沉下心来从事技术岗位的话,即便是刚开始的职位再低,现在也该是技术工程师了吧,哪还像现在30多岁了还只是在做事销售代表的工作。工作的频繁变动及职位的频繁变换是应聘者职业心态不成熟的主要表现,这些从应聘者的简历筛选就可以定下结论了。然而,是不是应聘者的工作没有发生频繁变动就一定具备良好的职业心态了吗?我们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考察。

二、面试环节重点关注应聘者的职业目标 清晰明确的职业目标是良好职业心态的基础,是面试中需要的重点考察的内容。

1、能否清晰地描绘自己的职业目标 前段时间,一个女孩子前来应聘采购主管。她在深圳将近有四年的采购经验,前一份是采购员,做了两年;后来跳到另外一家公司,做的还是采购员,做了两年。现在回到了武汉,想在武汉发展。

按常理说,做了四年的采购,应聘采购主管从经验上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我看她填的表中职业目标是采购经理。

就问了她这个问题:“您的职业目标是采购经理,能不能将您心目中的采购经理描绘一下?” 她想了想:“我认为做一个采购经理,应该对公司所采购的东西非常清楚。” 没了?”我有点吃惊。

“我还没有想到太多,我这个人是很坦诚的,知道什么就说什么?”她看我问了这一句,就又补充了一句。

我又吃了一大惊,心想:老天!你知道什么就说什么怎么去进行采购的商务谈判啊?我当时就笑着说道:“您真的很坦诚,但是您刚才说的采购经理的标准好像是一个采购员应该具备的条件吧?按照您的理解,这个采购经理是不是有点太窝囊了?” 她也笑了:“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他要对公司所有的采购东西都应该清楚,而不只是某一类产品。” “就这些吗?”我又追问了一次。

“哦,他还应该会领导!” 问到这,这个话题已经没有必要再问了。评论|

|采纳率88%

擅长:暂未定制

其他类似问题 2009-01-25 2010-05-14 2010-07-19 4 2013-06-01 2011-08-11 4 等待您来回答 0回答 5 0回答 20 0回答 0回答 1回答 30 0回答 3回答 0回答 邮箱登录 手机登录

帐号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

记住我的登录状态

还没有百度账号? 12

精彩知识在知道

 |  |  |  | 

2013Baid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