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威洛比

篇一:《理智与情感》的两个中译本对比分析

《理智与情感》的两个中译本对比分析

学号:xxxxxxxx 姓名:xxx

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其中,翻译牵涉到两种文化的转换。此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这是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1813年在其《论翻译的方法》中所描述的两种方法,1995年被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称之为“异化法”和“归化法”。然而对于译者来讲,作为这个过程的主体,不仅应精通原语和译语这两种语言,而且应通晓这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做到译语和原语的最大等值。

翻译的达意与否,主要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要想正确理解原文文本,必须具备把孤立的话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处理的能力。英文中有句成语叫作“No context, no text”,可见语境对作品理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论文基于孙致礼版的《理智与情感》和武崇汉版的《理智与情感》,通过对比,学习权威专家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举例根据附件中的英文原版页码前后顺序排列。

例一P1:Their estate was large, and their residence was at Norland Park, in the centre of their property, where, for many generations, they had lived in so respectable a manner as to engage the general good opinion of their surrounding acquaintance.

孙译:家里置下一个偌大的田庄,府第就设在田庄中心的诺兰庄园。祖祖辈辈以来,一家人一直过着体面日子,赢得了四近乡邻的交口称誉。

武译:他们家产大,府第在诺兰庄园,四周都是自家产业;他们好几代住在这里,过着很体面的日子,博得左邻右舍的一致称道。

开篇的这一句话的翻译当中,两位译者的选词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但是所表达的概念基本上一致。

孙致礼与武崇汉的选词对比:“一个偌大的田庄”与“家产大”;“府邸在田庄中心”与“府邸四周是自家产业”;“祖祖辈辈”与“好几代”;“四近相邻”与“左邻右舍”;“交口称誉”与“一直称道”。这几组词虽然单独看来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是如果加入上下文的理解,两个译者的选词

都是终于原文意思的,因此两个版本的译文都是到位的。

例二P8:She speedily comprehended all his merits; the persuasion of his regard for Elinor perhaps assisted her penetration; but she really felt assured of his worth; and even that quietness of manner which militated against all her established ideas of what a young man’s address ought to be, was no longer uninteresting when she knew his heart to be warm and his temper affectionate.

孙译:她很快便摸清了他的全部优点,她深信爱德华有意于埃丽诺,也许正是因此,她才有这么敏锐的眼力,不过,她确信他品德高尚,就连他那文静的举止,本是同她对青年人的既定的看法相抵触的,可是一旦了解到他待人热诚,性情温柔,也不再觉得令人厌烦了。

武译:不消多少时候,她便了解到他的一切优点;她认为他对埃莉诺是有意思的,也许就是这个信念帮了她的忙,使她能洞察一切吧;不过她也真是相信他人好; 当她看出他为人热心,脾气可爱的时候,甚至他那沉默的态度也不再是不足取的,虽然那是她根本反对的,她原以为那不是年轻人应有的态度。

武崇汉译文“她认为他对埃莉诺是有意思的,也许就是这个信念帮了她的忙,使她能洞察一切吧”,以原语为导向,忠实于原文,保存了原文语言的风格。不过她也真是相信他人好: 当她看出他为人热心,脾气可爱的时候,甚至他那沉默的态度也不再是不足取的,虽然那是她根本反对的,她原以为那不是年轻人应有的态度。”忠实于原文的结构,句子晦涩难懂,不能完全传达原文的意思。武崇汉的译本语言不流畅,不自然,而孙致礼的译本对原文的结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因而读起来更流畅自然。

例三P25:…From Willoughby their expression was at first held back, by the embarrassment which the remember of his assistance created,…

孙译:??但在一开始,她还不敢向威洛比传送秋波,因为一想起他抱她回家的情形,就觉得十分难为情??

武译:??开头她因为想着威洛比帮她忙的事,不好意思,眼睛躲着他。??

从以上两个译本,武崇汉的译本以原语为导向,原文中的“assistance”直接译成了“帮忙”。然而,孙致礼的译本以目标语为导向,根据小说的上下文把“assistance”翻译成了“抱她回家”,这样翻译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另外,在武崇汉的译文里“their expression”被翻译成了“眼睛躲着他”而在孙致礼的译文里被翻译成了“不敢传送秋波”。“秋波”,在汉语里原是用来形容美女明亮美丽的眼睛,而“传送秋波”是向某人表达爱意的意思。因此,武崇汉主要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更

忠实于原文,而孙致礼主要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以目的语为导向,因此更迎合了中国读者的口味。

例四P47:She avoided the looks of them all, could neither eat n or speak, and after some time, on her mother’s silently pressing her hand with tender compassion, her small degree of fortitude was quite overcome; She burst into tears and left room.

孙译:她尽力避开众人的目光,既不吃饭,也不说话。过了一会儿,母亲怀着亲切怜惜之情,不声不响地抓住了她的手。顿时,她那点微不足道的坚毅精神被彻底摧垮了——她眼泪夺眶而出,拔腿奔出屋去。

武译:她躲着大家的目光,吃不下饭,说不出话。过了些时,当她母亲亲切而同情地默默握住她的手时,她那仅有的一点控制力也失去了,她陡的哭起来,离开了房间。

孙致礼将“neither eat or speak”译作“既不吃饭,也不说话”,在形式上忠实于原文,展现出玛丽安因为威洛比突然离去的悲愤。同时孙致礼译本中增加了时间状语“顿时”,突显了玛丽安无以抑制的悲痛之情,孙致礼将“She burst into tears and left the room”译为“她眼泪夺眶而出,拔腿奔出屋去。”描述了一个敏感又富有个性敢爱敢恨的女子形象。武崇汉译作“吃不下饭,说不出话”,武译本中最后一句“她陡的哭起来,离开了房间。”生动的再现了原文的神韵,勾画出一个多情善感,陷入热恋狂爱,却又悲痛欲绝的女子。

例五P64:… I am sure I shall be very happy to chaperon you at any time till I am confined, if Mrs. Dashwood should not like to go into public.”

孙译:“??如果达什伍德太太不愿抛头露面的话,我一定乐于随时陪你们,直到我分娩的时候为止。”

武译:“??我坐月子前非常高兴做你们的监护人,随叫随到,如果达什伍德太太不喜欢出去交际的话。”

对原文里“if”引导的状语从句的处理,武崇汉严格对照原文,而孙致礼对原文的句子结构进行了调整,首先翻译条件状语从句“if Mrs. Dashwood should not like to go into public”,由于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孙致礼的翻译读起来更流畅自然。

例六P74:She could have no lasting satisfaction in the company of a person who joined insincerity with ignorance; whose want of instruction prevented their meeting in conversation on terms of equality,

and whose conduct toward others made every show of attention and deference towards herself perfectly valueless.

孙译:和这样一个人交往,埃丽诺是不会长久感到满意的,因为她综合了虚假和无知,她的孤陋寡闻使她们无法平起平坐地进行交谈,而她对别人的所作所为使得她对埃丽诺的关心和尊重变得毫无价值。

武译:对这样一个人,埃莉诺绝不可能乐意长久交往,因为她既虚伪又无知,而且缺少教养,跟她话都说不到一起;对照她对别人的态度,她对埃莉诺自己的一切殷勤和尊重都是分文不值。

在中国四字惯用语中“孤陋寡闻”的意思是“lack of information”或者“ignorant of the outside world”,所以“孤陋寡闻”并不完全符合原文所要表达的的“having not been well instructed or trained”或者“ill-mannered”。而相比之下武崇汉选用的“缺少教养”更符合原文意思。

例七P124:The calm and polite unconcern of Lady Middleton on the occasion was happy and relief to Elinor’s spirits, oppressed as they often were by the clamorous kindness of the others.

孙译:埃丽诺经常被人们吵吵嚷嚷的好意关怀搅得心烦意乱,这时唯有米德尔顿夫人不闻不问、客客气气的,倒使她心里感到一些慰藉。

武译:这种时刻,米德尔顿夫人安详有礼的淡漠倒给了埃莉诺的情趣以可喜的安慰,因为别人吵吵嚷嚷的好心好意常常使她苦恼。

从以上的译例我们可以发现,武崇汉的翻译严格对照原文,因此听起来很不自然,而孙致礼为了迎合中国读者的思维习惯,在翻译过程中对句子结构做了适当的调整,并对句子结构进行了简化,比如将连接词“as”省略不译,体现出了译者的主体性。

例八P135:Mrs. Ferrars was a little, thin woman, upright, even to formality, in her figure, and serious, even to sourness, in her aspect.

孙译:费拉斯太太是个瘦小的女人,身板笔直,甚至达到拘谨的程度;仪态端庄,甚至达到迂腐的地步。

武译:费拉斯太太是个瘦小的妇人,身子直挺挺的,简直近于拘谨;脸色严肃,简直近于乖戾。 原句是一个排比句,语言流畅通达,结构工整严密,体现了语言的结构美,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费拉斯太太的傲慢自大、目中无人、乏味无趣跃然纸上。英汉两种语言在排比修辞格的使用上,用法相似,功能相近,即加强语义,造成一种&“突出”。尽管措辞不同,两位译者都采用了汉语的排比句式,取得了与原文同样的效果。

例九P183:”Had they told me,” he cried vehemence, “that Mr. Palmer and all his relations were at the devil, it would not have turned me from the door. My business is with you and only you.”

孙译:“即使他们告诉我,”威洛比激动地嚷道,“帕尔默先生及其亲属都见阎王去了,也休想把我赶出门。我是来找你的,只找你一个人。”

武译:他激动地说道:“即便他们告诉我帕尔默先生和他全家人都见鬼去了,我也不会走开,我有事找你,正是要找你。”

威洛比为了金钱而抛弃了玛丽安。当他得知玛丽安不堪打击,生命垂危,跑来想得到她的谅解,却吃了闭门羹,于是恼怒成羞,情绪失控,气急败坏的说出了上面这番话。两个译本最大的不同在于对“the devil”的翻译。根据《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the devil”有多方面的含义。其中一个指the most powerful evil spirit, Santa魔王,撒旦;一个指to give force to various expressions, esp. of displeasure用于加强语气,尤其用于表示不悦。从上下文语境来看,该词表达了威洛比的焦虑和恼怒。孙致礼取第一个含义译作“阎王”,该词是民间传说中阴间的主宰,掌管人的生死和轮回。在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里面,人死后要去阴间报到,接受阎王的审判。“阎王”与西方的“魔王,撒旦”相对应。武崇汉取第二个含义译作“鬼”加强语气,用诅咒语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武译较好地传达了这种语气,跟原文比较贴近,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说话人的粗俗与愤慨。

例十P212:I have burnt all your letters and will return your picture the first opportunity. Please do destroy my scrawls, but the ring with my hair you are very welcome to keep.

孙译:大札我已全部付之一炬,尊像一有机会定将奉还。请将拙书烧掉。至于戒指和头发,你尽可保留。

武译:你的信我全烧掉了,一有机会就会把你的相片送还。请把我潦草的信也毁掉,但是扎着我的头发的戒指,欢迎你保存。

这是露西写给爱德华解除婚约的信。两位译者显而易地运用了不同的文体风格来翻译此信。孙致礼运用正式文体,用书面语色彩浓厚的古文翻译,比如 “大札”,“付之一炬”,“尊像”,“奉还”,“拙书”。译者使用的书面语高雅、庄重,而此信却出自于一个粗俗不堪,缺乏教养,自私冷酷的人,体现出写信人的矫揉造作、滑稽可笑,字里行间充满了讽刺意味。武崇汉运用非正式文体,选用合乎口语习惯的词语翻译,比如“你的信”,“烧掉了”,“你的相片”,“送还”,“潦草的信”。译者使用的口语浅显易懂,更易于为目标语读者接受。自我暴露式反讽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人物的可笑之处,写信人的荒谬浅薄展露无遗。

篇二:《傲慢与偏见》 《理智与情感》简析

《理智与情感》和《傲慢与偏见》

在观看过《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两部电影之后,我强烈的感觉到这两个故事十分的相似,讲述的都是姐妹花的婚嫁问题,又都是发生在清一色女孩家庭的故事,她们非贫非富,被上流社会顶层的有钱人看不起,处在上流社会的尴尬境地,又通过某种场合认识了比自己地位高的富家子弟,男女主人公之间总有热心的人为其搭桥牵线,几番波折之后最终得到了美满婚姻的爱情喜剧。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女性不论在经济、社会还是家庭地位上都依附于男性,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婚姻讲究门当户对,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丑陋时尚。当时的婚姻不仅仅是作为爱 情的归宿,还会是“谋生”的手段。不论是伊丽莎白还是埃丽诺她们都出自家中没有男子来继承父辈遗产的中产阶级家庭,而她们想要获得一种体面的生活和地位,唯一的途径就是嫁给一个有钱的男人。像伊丽莎白或是埃莉诺这样的家庭的女孩子遇到一个不错的金龟婿是非常不容易的,然而奥斯汀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在遇见“金龟婿”时候的态度却是不同的。《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作品,这也是她十八九岁时候完成的著作,故事的女主人公埃莉诺在遇到爱德华得时候表现出的是冷静,含蓄,且他的家人也并未因为爱德华的社会地位而去巴结他,爱德华深受埃莉诺一家人的喜欢纯粹是因为他的善良和彬彬有礼。但是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一家人对宾利先生和达西先生的感情看起来就不那么单纯了,尤其是伊丽莎白的母亲班纳特太太对宾利和达西的大献殷勤,就显得她们十分的功利。两部作品虽极为相似,但这样细微的对人物刻画的差别也许是作者人生阅历的增加使得她笔下的人物也变得复杂起来。

从人物性格来说,两个故事中的长女埃莉诺和简都是是温柔贤淑,含蓄,沉着冷静的女孩子。当埃莉诺从露西小姐口中得知爱德华与露西早已订婚时她并未表现出她的难过,虽然十分伤心,但她却能够理智地克制自己,没有做出冲动和愚蠢的行为,而是一直隐忍在心,直到安慰因失恋而伤透心的妹妹玛丽安时才说出了真相。对于简来说,宾利先生的不告而别对她和她的家人就像是晴天霹雳,但是为了家庭的颜面,简只能把伤心抛在脑后,一个人逃去伦敦的亲戚家中躲避邻里的闲言碎语。作为家中的长女,她们在面对感情的时都为了家人的幸福和荣誉作出了让步。但是她们的妹妹就没有那么理智。在柯林斯对伊丽莎白表白时,她不计后果的直截了当的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玛丽安对爱情的认识过于感性,喜欢感情用事,相信一见钟情的浪漫爱情童话。在选择恋爱对象的时候,玛丽安比较注重外表,当忠厚的布兰登上校向她表示好感的时候,她却以貌取人,觉得布兰登年老貌丑,不是她的意中人。她一味的爱上了花花公子韦德比先生,完全不管不顾更加爱护他的布兰登上校。两部作品的长女和次女的性格是完全相反的,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长女的性格显现了当时英国社会所要求的妇女应有的道德和贞操观,而次女聪明、机灵、大胆、富有思想和见解的性格却突显了新时代女权主义所要求的平等,自由。

金钱在两个故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钱自始至终都是一条重要的线索牵引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原本富裕的达什伍德太太一家却因丈夫的去世家产被继子及其刻薄的妻子占有,生活变得拮据,正因如此埃莉诺才有机会认识了温柔寡言的爱德华。同样面临家产被表亲继承的班纳特太太一家为了保住家产,永远过着富裕的日子不惜以女儿们的终身幸福为筹码尽其可能的巴结有权有势的宾利先生和达西先生。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还特别的写出了伊丽莎白的好朋友夏洛蒂与柯林斯结婚这一幕,在他们的婚姻中,就明显的存在着一种靠金钱和财富维持的感情。夏洛蒂和柯林斯之间,彼此是没有温暖和幸福的感觉的,只是过着枯燥且平淡的生活。这就是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很显然成就这段婚姻的关键就是金钱。

《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的四位男主人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善于表达内心的情感。但他们不善于表达感情的原因又是不尽相同的。达西的不善于表达感情是源自于他严谨、矜持和挑剔考究;宾利则是善良,开朗却缺乏主见,他难以判断简是否真的爱他宾利从未问过简对他的感觉,单方面的听从了达西的意见便不辞而别;爱德华的不善于表达则是因为他自己心中知道他与露西小姐还有婚约,而他对埃莉诺的满腹爱意使得他在两个女人之间摇摆不定,布兰登上校感情则是因为成熟而内敛,他对玛丽安的感情是给她足够的自由。

从写作手法来说,《理智与情感》中作者使用对比与反讽的方法。姐姐埃莉诺的理智与妹妹玛丽安的感性用事贯穿于故事的始终。埃莉诺是“理智”的代名词,她第一次出场是她的母亲对嫂子的粗暴举动十分不满,但是埃莉诺却不是这样她非常有见识,顾全大局,遇事冷静。而妹妹玛丽安,她则是“情感”的代言人。她是一个直来直去的姑娘,就像她对爱情的态度一样,她不愿隐藏和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怒就怒,甚至可以说有些任性。第一次和威洛比见面后,她就急于知道他的所有信息。仅仅听了约翰爵士的几句介绍就对威洛比有了好印象。她根本就没有自己认真思考过威洛比到底

理智与情感威洛比

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他到底适不适合自己。经过几次接触,她就匆匆和威洛比确定了恋爱关系。在《傲慢与偏见》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例如,在丽迪雅与韦克翰私奔后,班纳特太太担心女儿的下落又为女儿没有新嫁衣而烦恼。两种感情交织,让班纳特太太轮番的受折磨。故事中那些在感情上和理智上的过分行为均遭到作者辛辣而巧妙的讽刺。作者以她女性细致而敏感的睿智、毫不妥协的态度、自信的道德意识、无所顾忌的胆略,在作品中以浪漫的手法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

两个故事都得到了完美地结局,故事的主人公们都找到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人。美好的故事总有个与之相称的结尾,爱情从来不分高低贵贱。但是在婚姻中,金钱和物质是婚姻幸福的保障,真挚的感情、相互之间的尊重、个人人格的独立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我想,这才是简·奥斯汀最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篇三:读《理智与情感》有感

读《理智与情感》有感

《理智与情感》,简.奥斯汀最早完成的一部作品,读后自觉其中充满了理智,情感和智慧,给人以头脑充实的感觉。和简.奥斯汀的其他作品一样,或者更与她本人相似。《理智与情感》无时不散放着理性的光芒,并以书中主人公卓越的理智的头脑和其机敏与智慧,当然

了,还少不了她心中炽热的感情,来表现保持自我的完整与满足社会的要求这一中心思想。 《理智与情感》是一部寓于情趣与幽默的作品。它以两姐妹曲折复杂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表达出了理智与情感的关系,以及很多情况下,理智应更胜于情感的主张。在简.奥斯汀的时代,对情感的赞美是当时文学的主流内容,许多人都认为有无法克制的强烈情感才是优秀人物的表现,而无论这种感情是否会给其自身或其家人带来痛苦。如果想要克制或隐藏,那便是错误。而简则通过两姐妹的故事对这种观点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从书中可看出,她认为诚挚热烈的感情固然重要与可贵,但仍需理智去控制与调节,毕竟情感是感性的,任其随意发展可能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痛苦,不论对自己还是家人都会有伤害。只有同时具备理性的头脑和思维,才能避免或把这种伤害降为最低,这无疑对大家都是有好处的。

《理智与情感》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独特的个性,然而就读者接触最多和作者想要着重表现的,那就要数达什伍德家的两姐妹了。

埃丽诺,达什伍德家的大女儿,一个感情丰富而又富于理智的姑娘。从故事一开始就显示出了她比她的母亲和妹妹更加有头脑与理智。埃丽诺办事缜密,考虑周全,谈吐智慧。不论是对他所爱慕的爱德华还是厌恶的露西,在众人面前,她都能以礼相待。而且,不论是埃丽诺好奇,喜爱或是厌恶的话题,大家共同讨论时,她总能保持一定的冷静与思考的头脑,既不显示出异常的过分的关注,也不让大家感到自己是个扫兴的角色。任何事,埃丽诺总是拿捏得那么有分寸,那么合适。此外,埃丽诺还是个善良的姑娘,善于从他人身上发现优点,善于替他人着想。对于詹宁斯太太,虽然她的行为充分说明了她缺乏大脑,但埃丽诺却总在自己的朋友与妹妹面前谈起她的热心,慷慨与正义。并且为了詹宁斯太太在伦敦自己家中的时光能舒适的度过,而不受玛丽安的嘲讽与冷漠,也为了玛丽安不做出过火的事儿而使自身受到伤害,即使自己并不心甘情愿,还是同意接受邀请,陪妹妹一道前往。以上的一切都显示了埃丽诺理智的头脑,但并非说明她是一个缺乏感性的人。相反,埃丽诺同她妹妹一样,拥有一颗富于情感的心,只不过她更善于控制这种情感。她对爱德华的倾心,无论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情况都从未改变过。她没有因爱德华的不善言谈,行为呆板忧郁以及众人对他的指责而遗弃他,她看中他的正直,诚实,稳重,宽容的人品,为他在家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表示不平,为他不幸的第一次订婚表示同情。并且无时无刻不在为爱德华着想,为能使他的境况有所好转而努力。甚至在听说了爱德华早已订婚的消息后,埃丽诺依然钟情于他。得知这消息后即使她极力掩饰,还是不难看出这个消息对她的巨大打击。可见,她对爱德华的感情是强烈的,忠实的,实际的以及是一成不变的。这证明了埃丽诺不仅理智,同样有颗富于情感的心。并有一个清晰而理智的头脑来时刻提醒她去制约一些无谓的感情冲动。理智,善良,机智是她特有的魅力。

同理智思维发达的埃丽诺相比,她的妹妹玛丽安则要显得感性许多。拿中国名著《红楼梦》中的两个女主角与之相比,若把埃丽诺比作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那么玛丽安当之无愧的要数林黛玉型了。聪明伶俐,却又过于多情善感。看到秋日的落叶与萧瑟,玛丽安会觉得有种悲伤萦绕心头,正如当初葬花的黛玉一般。玛丽安对待爱情总抱着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总想嫁个“人品出众,风度迷人”的如意郎君,对待感情总追求来的轰轰烈烈,浪漫传奇。对感情的表露也是十分的直白明显,以致于多次被詹宁斯太太拿来取笑。与埃莉诺不同,玛丽安在社交上同她的感情观十分相似,对待自己喜欢的人热情十分,关怀备至,对待不喜欢的连最起码的以礼相待也难以做到,总是冷潮加热讽,给予一副冷漠的面孔。这种情感或许

是当时那个时代最推崇的情感观,但简借助玛丽安充分说明了这种情感观的不妥。玛丽安最后被威洛比抛弃,在他们所引以自豪的情感观的支配下限入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差一点丢掉性命,也给朋友和家人带来了不可摆脱的痛苦。这就是过于感性的弊端。但抛开玛丽安“感情有余,理智不足”的缺点,她也是个十分优秀的姑娘。,玛丽安聪明机智,有正义感,对于自私狡诈的势力之徒的攻击,总是立即给与不客气的还击。她酷爱读书,头脑充实有思想,不同于缺乏常识的平凡之辈。玛丽安十分爱自己的妈妈和姐妹,无论是感性过头的她,还是后来受到教训,最终变得理智的她,都不愿让自己的朋友,尤其是亲人因为她而感到痛苦和不安。并且,在变得理智后,尽力去弥补自己因过于感性而带来的损伤。像故事里说的“一但玛丽安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他会用一切行动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他的确是个好姑娘,不是吗?

说完了故事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再来谈一位同样生着俏丽面容,拥有理智头脑的姑娘把,她就是露西.斯蒂尔,詹宁斯太太的亲戚,爱德华的第一个订婚对象。这位小姐既不同于玛丽安,有丰富的情感,也不同于埃莉诺,有理智善良的心。她在感情上可谓是一贫如洗,“理智”上也只能仅仅被称作富有。她是个冷漠自私的人。行事上机关算尽,貌似很有理智,很有情感,实际上满脑子歪门邪道,虚情假意。她财产不多,为了生活的富裕,先与爱德华订婚,当爱德华因为她被剥夺了财产继承权之后,又将其抛弃,转而嫁给爱德华的弟弟。在这同时,还总是对埃丽诺进行恶意中伤,以满足自己的妒忌心理,表面上还装得无比可怜无辜。好在埃丽诺每次都能给予不卑不亢的还击,让露西无法得逞,看时真是大快人心。露西善于拍马奉承,为此赢得了许多人的欢心,被视为掌上明珠。但要问她究竟喜欢谁,爱慕谁,我想出了金钱也别无他人了。

故事里的所有人的人生,都是自己选择的,而他们的价值观却是在这个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中渐渐形成的,我们是该谴责他们的无情与虚伪还是该同情他们呢?理智与情感,到底该如何选择的?

英国学者沃尔波尔有句名言,“这个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是个悲剧。”单就这部小说而言,它无疑是切合主题的,但是现实生活中我却是无法苟同的。如果生活只能靠理智的约束,缺乏一时冲动的激情,那么生活会失去很多乐趣。人的生命不在于长短,在于是否痛快活过。三毛也说过,“等我长大了,我要做个拾破烂的??拾荒人眼底下的垃圾场是世界上最抚媚的花园。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更重要的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的将许多还可以利用的好东西当作垃圾丢掉,拾破烂的人最愉快的时刻就是将这些蒙尘的好东西再度发掘出来,这??” 这样洒脱的人生与心态,是一个理智在先的人永远无法体会的。

理智与情感,就像是两面镜子,在镜子中的每个自己都是不同的。一个自己太过拘束以致虚伪,另一个自己又太过敏感甚至歇斯底里。无法去判断哪个自己更接近于这个社会,更接近于内心的自己。作为涉世未深的学生,我不好去判断这样的社会到底造就了怎样的一些人。但是我明白的是,在每个人的心底,一定要保留一片净土。即使不够大不够现实,偶尔幻想一下也是好的。人区别于动物的就是感情,如果我们完全丧失了人性,那还能称作为人么?

每一个故事都会给我们一种启示。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我们就是在这样的不断顿悟与反思中蹒跚前行。一个是理智的表情,一个是敏感的内心,在这样的交替变换中去理解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