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情感

篇一:古诗鉴赏情感

1、依据教学大纲,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

2、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出题规律及答题规律。

3、掌握几种鉴赏诗词主旨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方法。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一、高考考点解读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高考古诗词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

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其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

命题形式主要有:请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内涵);请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归纳本诗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

答题要点应包括:所塑造的形象;作者的情感(或作者观点、态度,作品中蕴含的哲理、思想意义等。)

答题的基本格式:“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

 

二、高考真题

(2012年四川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子 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点明主旨)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分析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三、方法探究

(一)回顾《涉江采芙蓉》,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答案示例:这是一首游子怀念家乡妻子的诗。(点明主旨)诗人通过描写自己采来美艳的芙蓉却无人可送的境遇,表达了对远在家乡的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分析诗人表达主旨的方式)

分析:这是一首游子怀念家乡妻子的诗。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篇描述了一幅采莲摘兰的生动画面,莲和兰自古以来就象征男女爱慕之情,象征美好,显然,游子采莲摘兰是为了心中最美的人。笔锋一转,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把这些美艳芳香的花草送给谁呢?当然是心爱的人,可眼下自己的结发妻子却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由眼前的花草触发思年故乡亲人之情,心中淡淡的哀愁油然而生。

“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 “还顾”这一动作性的画面,充满了诗人对故乡亲人思念的情感,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主人公的动作和那(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 网:古诗鉴赏情感)充满渴望的情思,而“漫浩浩”又极写了路途的遥远和无尽,哀愁又加深了一层。“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心意相同的结发夫妻却要远远地分居两地,是何等痛苦难耐的事呀!不但如此,而且相聚之日还遥遥无期,甚至一直要忧伤到“终老”,感情发展到极致,最后只有痛苦和无奈了,令人心如刀绞,随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提示:关键词句:所思在远道,旧乡,离居,忧伤。

 

方法归纳:借助关键词句,分析思想情感。

真题演练:

1、(2012福建卷)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注]①玉花:喻雪花。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解析】李纲是邵武人,本词是本地作家的作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一些关键词并不难解题。第二小题考查的是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只要抓住“空旷”“茅舍”“欢笑”等关键词,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昭然若揭。

【答案】(2)示例:后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点明主旨)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 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分析情感)

 

2、(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问: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登超然台望见的,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分析景与情的关系)因此题中所列的“咨嗟”、“休对”、“且将”都是直抒胸臆的词,表达了作者无奈、苦涩的心情。(得出结论,点明主旨)

 

(二)回顾《书愤》,分析其思想情感。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渡,秋风大散关。

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表真名世,谁堪伯仲间!

 

背景介绍:这诗是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居家乡时所作。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答: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以及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点明主旨)诗人将“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几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抒写宋兵抗击金兵的壮举。但“塞上长城空自许”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分析对比的手法)尾联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分析用典的手法)

回看整首诗歌,但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总结,回扣主旨)

 

方法归纳:借助作者背景,分析思想情感。

 

真题演练:

1、阅读下面两首诗,试分析两诗的主旨的不同之处?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答:李诗借项羽败退乌江,自觉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事表明立场: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诗人借此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王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补充:王安石诗歌背景介绍: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感事》、《兼并》、《省兵》等,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描写和提示了宋代国势的积弱或内政的腐败,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择将”的建议;《收盐》、《河北民》等,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备受统治者迫、害压榨的悲惨遭遇;《试院中》、《评定试卷》等,则直接抨击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经世济国的人才;《元日》、《歌元丰》等,热情地讴歌了变法带来的新气象和人民的欢乐;《商鞅》、《贾生》等,通过对历史人物功过得失的价,抒发了自己的新的见解和进步意义。

 

2、(2007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佑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问: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此题要求考生不但要结合全诗分析,还要结合注释中的背景来答题,从注释②中可知,一、二句中的“无梦还家”、“独立青峰”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孤寂、痛苦之情。三、四句写到梅花的意象,结合注释①可知,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由此可见,整体感知诗歌中的情感时,除了把握诗句的内容外,还要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答案:表达了诗人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三)回顾《观书有感》,分析诗歌的主旨。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你认为本诗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点明主旨)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世间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如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这样清澈,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会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所以一个人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敏锐.(分析比喻的表现手法)

方法归纳:借助诗歌标题,分析诗歌思想情感。

 

真题演练:

1、(2012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8.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

分析:【考点】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析】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

【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点明主旨)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接着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分析表达技巧)

(答出惊喜和亲切的,给2分;答出铺垫来表现的,给1分;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方法点拨】解析本题一可先看标题。标题对作品而言,为眼睛,为窗口。透过标题,或能把握大意,或能感知情感。本标题中“初”就是关键字眼。二可看抒情字眼。本诗中第二句中“豁”就是抒情字眼,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问:有人说这首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你同意这观点吗?试作简要分析。(8分)

答:首联,写“蓟北”收复的消息突然传到数千里外的“剑外”,“忽传”二字传喜出望外之意;乍听这盼望已久的消息,诗人禁不住热泪横流。第二联,“却看”“漫卷”二词把内心的喜悦化为行动,充分显示出“喜欲狂”的情态。第三联紧承上联, “放歌”“纵酒”是狂喜的具体表现。“还乡”是诗人的设想。尾联中更是设想将伴着明媚的春光,由水路往东穿三峡出蜀,入楚地再从陆路往北,经襄阳直达洛阳——那里有回到他久已盼归的家园。(分析“快”因)全诗表达了听到胜利消息后的欣喜之情,不愧为其第一首快诗。(总结归纳,回扣主旨)

 

(四)回顾《石灰吟》,分析其主旨。

石灰吟  于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