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设计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设计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三角形一章中的重要内容。本节课是在小学掌握了等腰三角形,中学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学习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及“底边上的高线、底边上的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的性质。本节内容既是三角形全等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轴对称图形、四边形等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还是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依据。

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平面图形和空间立体图形的证明和计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际生活的建筑、测量、设计等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认识和学习,可以从学生周边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观察和动手体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存在和作用,通过学生主动细心观察和动手实践来体验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2.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的学生是中学阶段身心发展变化较大的一个年级,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情绪、情感都有明显的不稳定因素,但是学生对于用新知识、新观点来认识周边的世界非常感兴趣,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一个使学生有机会自己动手、亲自体验新知识的氛围。在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发展,改变以往过于注重基础知识传授而忽略学生情感发展的倾向,让学生从动手实验入手,发现、猜想、证明、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逐步懂得联系生活实际。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 “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 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理解 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定理及推论;能根据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定理及推论,解决有关计算和证明的问题。

(2)通过剪纸、折叠、度量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验证与证明等活动, 使学生 经历观察、实验、发现、猜想、归纳、证明的探索过程,体会 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体会方程、 转化、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和应用数学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意识,通过一题多证,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证明和应用;

3.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

本节课主要围绕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进行设计,采取实验探究发现法, 以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启发引导的方式,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在教学手段方面,我选择了 多媒体课件 辅助教学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再现了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验证过程, 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发现学习的过程, 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同学们都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非常著名的鸟巢建筑中举行,有的同学从鸟巢的钢结构中发现:等腰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他们非常想知道: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呢?自然引入新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从学生熟悉的亲身经历的现实生活入手,符合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营造使学生亲自体验新知识的氛围,创设有利于引向数学问题本质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探究的欲望,显示实际生活中等腰三角形的广泛应用,引出研究等腰三角形的重要性。

(二)实验探究,发现猜想

① 通过剪纸自制等腰三角形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照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在剪纸过程中可知:剪刀剪过的两条边是相等的,即 △ ABC 为等腰三角形( △ ABC 中, AB = AC )

② 观察实验,测量验证

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 △ ABC 沿折痕 AD 对折,观察:哪些线段重合?哪些角重合?并用量角器、直尺测量验证,探究:等腰三角形中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折痕具有什么特性呢? 小组合作交流,填入下表:

③ 归纳,提出猜想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用文字语言对结论进行归纳、抽象、概括,提出猜想。

猜想 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

猜想 2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本阶段 通过对折、测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猜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体验数学的学习活动过程,发展合理推理能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三)合作交流,证明猜想

本阶段在学生经历“实验 --- 发现 --- 猜想 --- 验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分别作出不同的辅助线,利用不同的方法证明 猜想 , 符合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使学生逐步意识到,结论的正确性需要演绎推理的确认,

把证明作为学生探索等腰三角形性质活动的

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发展演绎推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证明的兴趣,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① 证明猜想 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

启发引导学生:要证明两个角相等,可以通过构造两个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在学生独立思考后,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分别作出不同的辅助线,用不同的 思路、方法 证明性质, 教师对学生及时进行鼓励评价,归纳示范,形成定理,并揭示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实质,体会转化思想 ,同时帮助引导学生总结证明两个角相等的方法,开阔学生思路。

利用平行线证明两个角相等;利用全等三角形判断两个角相等;利用等腰三角形性质来 证明两个角相等。

② 证明猜想 2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问题 : 在添加不同的辅助线,用不同方法证明 “ 等边对等角 ” 性质时,还可以进一步得出什么结论? 折痕具有什么特性呢?

引导学生回顾讨论,小组交流:

进一步强化几何的 3 种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文字语言)的互相转化。

注意:

只有等腰三角形才具有“三线合一”的性质,一般三角形中线 AD ,高线 AF ,角平分线 AE 互不重合,但是当 △ ABC 中, AB = A C 时,这三条线重合在一起,即“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用几何画板演示,使学生体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强调: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及推论为证明边等、角等、垂直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四) 应用定理,解决问题

本阶段选取了不同层次的例题和练习,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会应用性质进行简单计算、证明,体会几何问题的代数解法,体会利用三线合一作辅助线的解题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灵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知识连续性、整体性,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乐趣。

① 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

数学小组的同学们想检验:流动红旗在教室内摆放得是否水平?请你能帮他们设计一种检验方案,并说明理由。

检验方案:自制 三角形测平架, AB =AC ,在 BC 的中点 D 挂一个重锤,自然下垂。调整架身,使 BC 与 流动红旗顶端重合,若点 A 恰好在重锤线上。这时流动红旗处于水平位置。

或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来证明。

教学预案一:过 A 作 AG ⊥ BC 于 G . (如图 1 )

教学预案二:过 A 作 AH ⊥ EF 于 H . (如图 2 )

教学预案三:过 C 作 MC ⊥ BC 交 BA 的延长线于 M . (如图 3 )

教学预案四:过 E 作 EN ⊥ EF 交 CA 的延长线于 N . (如图 4 )

教学预案五:过 F 点作 EP ‖ AC 交 BC 的延长线于 P . (如图 5 )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生活休闲娱乐、应用写作文书、行业资料、1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等内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设计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等腰三角形,通过刚才展示的影视材料,同学们也了解了等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实例。那么,你能用手中的纸片做一个等腰三角形吗?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师:同学们真是心灵手巧,用这么多方法剪出了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除具有一般三角开所具有的性质外,还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板书课题)

生1:学生观看有金字塔、鉄塔、欧式房屋等建筑后回答:四边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生2:我把纸片对折,剪一个直角三角形,打开即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生3:我用尺规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剪下。生4:拿一个长方形纸片,把宽折在长上,即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教学过程也就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只有学生积极的参与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同时,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让学生

在一定情境中去经历、感悟知识,才是学生最有价值的收获。所以本

本节课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力求

学生积极参与,并

把学生在探索中感悟知识的发生过程,作为本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七个环节。

 

四、交流实验

   

五、建立模型、验证结论

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的学具,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你能发现什么结论?比一比,看谁发现的结论多。

师:同学们一定发现了很多关于等腰三角形的结论,哪位同学能到讲台前进行展示,并把你的结论写在黑板上?师:同学们真是太有探索精神创造精神了,得到了这么多结论,哪位同学能把这些结论分类呢?

师:(追问此同学)你归纳得很好,同学们也认同你的观点,那你认为要研究以上问题,我们先研究哪一个结论比较好?

师:我们就按大家的观点,先来研究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这一结论。

生5:我通过把等腰三角形对折发现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生6:我画出了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它把边平分了。生7:我作了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用尺量出它们相等。……生8:我认为两底角相等是一个性质,两腰上的三条主要线段即两底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分别相等可分为一类。生9:我认为底边上的中线应平分顶角是一个性质。生10:学生9说底边上的中线应平分顶角, 我认为这条中线同时也垂直于底边可归为一类。生11:听了以上几位同学的观点后,我认为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是它的一个性质,其底边上的三条主要线段及两腰上的三条主要线段的关系可为一类。生11:两底角相等。

生:(齐答)画图,把文字命题转化为符号语言的几何命题。

   

六、精讲精练,举例应用

上面从实际图形中发现结论,也是探究几何问题的方法之一。但结论的正确性还需要理论的验证,所以,下面应……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就上是进行探究、讨论、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师:很好,还有不同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把证明过程写出来……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设计

同学们证得的结论就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简述为等边对等角。师:证明中,当证出两个三角形全等后,还可以证明出哪些元素相等?师:这时我们也可把这条角平分线称为…师:这时,又说明什么问题?

师:很好,哪位同学能用更精练的语言描述?

师:(幻灯片显示练习)(1)如果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36°,那么它的底角的度数是     。

生12:已知:△ABC中AB=AC。求证:∠B=∠C。

生13:要证∠B=∠C只要证明它们所对应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而原图没有,因此需要添加辅助线。联想到折纸只要把折痕画出来就行了。即作顶角平分线。生14:……作底边上的高……生15:作底边上的中线。

生16:如作顶角平分线,还可得:BD=CD,AD⊥BC

生17:底边上的高线,底边上的中线。

生18:(陷入思考)生19:我认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线,底边上的中线重合在一起,是同一条线段。生20: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上的高。

学生做题

七、感悟收获

八、作业

(2)在⊿ABC中,AB =AC,∠BAC=90°,AD是BC边上的高。则∠BAD=BD==。(3)如图,在⊿ABC中,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变式练习)(1)等腰三角形一个角度数是30°,那么它的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是       。(2)等腰三角形一个角是110°,它的另外两个角是        。(3)如图,在⊿ABC中AB=AD=DC,∠BAD=26°,求∠B和∠C的度数。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收获到了什么?你们有何感受?

师:布置作业:教科书习题12.3第1、4、6题

生21:以前我就知道等腰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现在我更明确是其两个底角相等。并用学过的知识证明了这个结论,我很高兴。生22:本节课我通过折纸得到了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这一性质,并知道这条折痕是高线、中线、角平分线,我觉得数学知识也可以变得生动、有趣。

板书设计

课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本节课我调动了学生的潜能,本班学生积极参与每个环节的学习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回答问题,愿意表达自己的见解。基本上都能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运用其计算和解决一些问题。但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学生画图和推理能力较弱,需在课后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