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理高考答案

篇一:2015高考山东卷地理真题清晰答案解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文科综合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2页。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必做,共140分)

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完成下列各题。

1、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自然环境好 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城乡收入差距大 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2、“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A、土地资源浪费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城乡协调发展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答案】 1、C 2、A

【解析】 试题分析:

1、【小题1】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主要是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务工、经商的多,导致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C对,城市环境主要体现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不如农村好,A错,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大,B错,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城市D错。

2、【小题2】“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造成了土地资源荒芜,浪费,A对,无人耕种,不能带来农业发展水平提高,B错,造成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C错,迁出的多是青壮年劳动力人口,留守的是老年人口,导致农村老龄化程度提高,D错。

考点: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的原因及影响。

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钟摆”交通现象。完成下列各题。

3、图1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

A、8:00 B、12:00 C、14:00 D、18:00

4、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

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 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

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

【答案】3、A4、D

【解析】4、北京城市中心区是商务区,不是人口主要分布区,A错。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人口流动性可能更强,不能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B错。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吸引企业进入,不能缓解“钟摆”交通现象,C错。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可以导致相关从业人员迁出,缓解“钟摆”交通现象,D对。 考点:“钟摆”交通现象的成因,城市人口流动方向及原因。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2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5、“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6、“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 5、C6、D

【解析】

5、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根据图例读图分析,“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地下水位下降,所以附近的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C对,根据材料,自然植被恶化,A错,该地位于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锋利侵蚀增强,B错,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D错。

6、“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D对,森林消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A错,在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B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C错。

日照时数指太阳在某地实际照射的时间。图们江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图3为图们江流域日照时数年内变化柱状图。完成下列各题。

7、该流域日照时数在7月出现低谷的影响因素是

A、云量 B、海拔 C、下垫面 D、正午太阳高度

8、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段内某地日照时数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该流域3月份的日照百分率约为

A、53﹪ B、62﹪ C、70﹪ D、78﹪

【答案】 7、A8、B

【解析】 试题分析:

7、同一地区影响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天气。7月份,雨带移动到华北、东北地区,图门江是雨季,天空云量较多,日照时数少,A对。海拔、下垫面、正午太阳高度有影响,但不是7月份出现低谷的原因,B、C、D错。

8、图示日照时数图中,3月份日照时数是230小时,3月份在春分附近,各地昼夜长短相等,每天理论上的日照时数是12小时,整个3月理论上最大日照时数是360小时,所以日照百分率约是62%,B对,ACD错。

图4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9、该山地可能是

A、秦岭 B、南岭 C、昆仑山 D、喜马拉雅山

10、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光照 B、水分 C、海拔 D热量

【答案】 9、C10、B

【解析】

9、读图,根据图中冰雪带的海拔高度判断,该山地可能位于青藏高原地区,不可能在每三阶梯,A、B错,根据材料,山地北坡是荒漠带,海拔约1000—1500米,位于第二阶梯,可能是昆仑山,C对,喜马拉雅山北坡海拔约4000米,D错。

10、根据材料,图示区位于北坡,有林地分布。光照,热量少,所以影响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的主导因素是水分,B对,图中海拔与森林分布没有正相关,负相关的关系,不是主导因素,D错。

考点:山地垂直自然带差异及主要原因。

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表1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完成下列各题。

11、该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为

A、南北方向 B、东西方向C、西北-东南方向D、东北-西南方向

12、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

【答案】 11、D12、C

【解析】 试题分析:

11.读表格,根据表中各点的坐标,可以判断考察路线方向是西北-东南方向,所以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是东北-西南走向,D对。

12、根据表格中信息,CDS岩层年龄由新-老,根据各点的经度判断,由S两点向两侧依次出现D、C岩层的点,所以该地质构造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是背斜构造,C对。 考点:地质构造,岩层新老关系。

第Ⅱ卷(必做140分+选做20分,共160分)

【必做部分】

36、(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植物界“活化石”之称的海岸红杉,生长快,寿命长,树形高大,材质优良,是世界上最

有价值的树种之一。海岸红杉适合生长的温和、湿润、多雾的环境中。目前,原生海岸红杉仅分布于美国西海岸。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赠送的海岸红杉树苗栽种在杭州。现在我国已有多个省市引种海岸红杉,有的地区已初具规模。图7为美国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及周边区域图,图8为杭州和阿克塔的气温变化曲线图与降水柱状图。

(1)描述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的地形特征。(4分)

(2)分析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多雨、多雾的原因。(8分)

(3)对照阿克塔的气候特征,评价杭州海岸红杉生长的气候条件。 (6分)

(4)指出海岸红杉引种到我国后的开发利用方向。(8分)

【答案】

(1)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地势东高西低。

(2)地处大陆西岸,距海近;位于西风带,西风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地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受寒流影响,水汽易凝结成雾。

(3)有利条件:夏季降水较多。 不利条件:夏季气温较高;冬季气温较低。

(4)提供工业原料;发展旅游;开发科学研究;改善环境。

【解析】

(1)根据材料,原生海岸红杉仅分布于美国西海岸,读图,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东部是山地,西部是平原,地势东高西低。

(2)读图7,根据图中分布状况,原生海岸红杉地处大陆西岸,距海近,位于西风带,西风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地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受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水汽易凝结成雾。

(3)读图8分析,根据图中气温,降水资料,杭州夏季降水较多,有利于海岸红杉的生长,阿克塔气温变化下,气候温和,杭州市季风气候,夏季气温较高,冬季气温较低,不太适合海岸红杉生长。

(4)海岸红杉引种到我国,可以提供工业原料,有植物界“活化石”之称的海岸红杉,适宜发展旅游业,可以用来开发科学研究。可以改善环境。

考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成因,区域生物生长的条件,引种我国的开发利用方向。

3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篇二:2015年高考试题地理(山东卷)精品解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地理(山东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2页。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必做,共140分)

注意事项:

1、第Ⅰ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完成下列各题。

1、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自然环境好 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城乡收入差距大 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2、“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A、土地资源浪费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城乡协调发展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答案】1、C2、A

【解析】

试题分析:

1、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主要是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务工、经商的多,导致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C对。城市环境主要体现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不如农村好,A错。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大,B错。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城市,D错。

2、“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造成了土地资源荒芜、浪费,A对。无人耕种,不能带来农业发展水平提高,B错。造成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C错。迁出的多是青壮年劳动力人口,留守的是老年人口,导致农村老龄化程度升高,D错。学优高考网

【考点定位】本题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的原因及影响。

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钟摆”交通现象。完成下列各题。

3、图1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

A、8:00 B、12:00 C、14:00 D、18:00

4、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

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 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

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

【答案】3、A 4、D

【解析】

试题分析:

3、根据材料,不少人在城郊居住,在城市中心工作,造成“钟摆”交通现象,图中拥挤路段并不在城市中心区,分布在环线与放射线交汇处,进城放射线路的右侧车道。所以最可能是早晨8:00进城上班时间,B对。其它时间段12:00或14:00车流集中程度低,不易拥堵,B、C错。18\:00应是出城的右侧车流拥堵可能性大,D错。

4、北京城市中心区是商务区,不是人口主要分布区,A错。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人口流动性可能更强,不能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B错。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吸引企业进入,不能缓解“钟摆”交通现象,C错。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可以导致相关从业人员迁出,缓解“钟摆”交通现象,D对。

【考点定位】 通过分析城郊之间的“钟摆”交通现象的成因,考查城市人口流动方向及原因。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2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5、“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6、“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5、C6、D

【解析】

试题分析:

5、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根据图例读图分析,“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地下水水位下降,所以附近的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C对。根据材料,自然植被恶化,A错。该地位于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风力侵蚀增强,B错。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D错。

6、“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D对。森林消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A错。在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B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C错。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日照时数指太阳在某地实际照射的时间。图们江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图3为图们江流域日照时数年内变化柱状图。完成下列各题。

7、该流域日照时数在7月出现低谷的影响因素是

A、云量 B、海拔 C、下垫面 D、正午太阳高度

8、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段内某地日照时数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该流域3月份的日照百分率约为

A、53﹪ B、62﹪ C、70﹪ D、78﹪

【答案】7、A8、B

【解析】

试题分析:

7、同一地区影响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天气。7月份,雨带移动到华北、东北地区,图门江是雨季,天空云量较多,日照时数少,A对。海拔、下垫面、正午太阳高度有影响,但不是7月份出现低谷的原因,

B、C、D错。

8、图示日照时数图中,3月份日照时数是230小时。3月份在春分附近,各地昼夜长短相等,每天理论上日照时数是12小时,整个3月理论上最大日照时数是360小时,所以日照百分率约是62﹪,B对。A、C、D错。学优高考网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区域日照百分率计算,读图分析能力。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9、该山地可能是

A、秦岭 B、南岭 C、昆仑山 D、喜马拉雅山

10、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光照 B、水分 C、海拔 D热量

【答案】9、C10、B

【解析】

试题分析:

9、读图,根据图中冰雪带的海拔高度判断,该山地可能位于青藏高原地区,不可能在每三阶梯,A、B错。根据材料,山地北坡是荒漠带,海拔约1000-1500米,位于第二阶梯,可能是昆仑山,C对。喜马拉雅山北坡海拔约4000千米,D错。

10、根据材料,图示区位于北坡,有林地分布。光照、热量少,植被类型变化是荒漠-草原-森林-草原-荒漠,所以影响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的主导因素是水分,B对。图中海拔与森林分布没有正相关、负相关的关系,不是主导因素,D错。学优高考网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带差异 及主要原因,读图分析能力。

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 源 网:山东地理高考答案)线地质剖面示意图。表1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完成下列各题。

11、该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为[来源:gkstk.Com]

篇三:2014年高考真题——地理(山东卷) Word版解析

2014·山东卷(文综地理)

2014·山东卷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完成1~2题。

图1

1.图1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粤、豫、黔、沪 B.豫、粤、黔、沪

C.粤、豫、沪、黔 D.豫、粤、沪、黔

1.A [解析] 由图可知,①④常住人口总数大于户籍人口总数,说明①④两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受经济因素影响大,①④两省级行政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②③户籍人口总数大于常住人口总数,说明②③两省级行政区社会发展程度相对落后;从图中还可以看出,①②两省级行政区人口总数大于③④两省级行政区人口总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为粤,②为豫,③为黔,④为沪。

2.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 D.广西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

2.D [解析] 河北靠近经济相对发达的天津、北京以及山东等地,因此河北人口主要流向天津、北京以及山东等地;安徽离京津地区较远,安徽人口主要流向长江三角洲等地;湖南距离长江三角洲较远,因此人口流向长江三角洲的比重不大;广西靠近广东,且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因此广西人口主要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

2014·山东卷图2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完成3~4题。

图2

3.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

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

3.B [解析] 组团式城市的城区分散布局,扩大了居民的出行距离,削弱了各城区之间的联系,并且导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增大;但是污染程度较低且周围植被覆盖率较高,因此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4.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

A.①处和③处B.①处和④处 C.②处和③处 D.②处和④处

4.A [解析] 物流园区要求交通便利,位于城市外缘,①处靠近高速公路出入口,因此①处符合;化工园区对大气和水污染较大,因此应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以及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远离水源地,结合风玫瑰图可知,当地盛行东北风,西北风的频率低,因此③处符合。

2014·山东卷图3为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日8时至次日8时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分布图,该时段该区域风向主要为偏东风,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完成5~7题。

图3

5.造成该区域东西部积雪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降雪量B.温度 C.光照D.地形

5.B [解析] 由于云量差异分布不明显,因此影响积雪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不可能是降雪量;由于当地盛行偏东风,且越靠近海洋,海洋性越明显,冬季气温越高,因此东部积雪深度小于西部积雪深度;云量差异不明显,因此光照差异不大;此地区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地形差异不明显。

6.图中M地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该地可能是( )

A.农田B.林地 C.城区 D.乡村

6.C [解析] 图中M地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说明此地区气温偏高,因此最有可能为城区。

7.道路积雪会影响交通,应用GPS技术可以( )

A.获取道路积雪影像数据 B.解译积雪遥感影像

C.分析道路积雪空间分布 D.确定待救援车辆位置

7.D [解析] 获取道路积雪影像数据主要采用RS;解译积雪遥感影像主要采用GIS;分析道路积雪空间分布主要采用GIS;确定待救援车辆位置主要采用GPS。

2014·山东卷图4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完成8~10题。

图4

8.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8.B [解析] 甲地南侧为高压,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南指向北,在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向右

偏,因此风向为西南风。

9.此后,来自乙地的气团使甲地的天气发生明显变化。造成此次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 )

A.气旋B.反气旋C.冷锋D.暖锋

9.C [解析] 乙地纬度高于甲地,因此乙地应为冷气团,甲地为暖气团,冷气团向暖气团移动形成冷锋。

10.若该日甲、乙两地同时日出,则甲地该日( )

A.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 B.为冬至日 C.日落时区时为18时 D.昼夜等长

10.D [解析] 甲、乙两地日出时间相同,且位于同一经线上,因此节气应为春分或秋分。此日甲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既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小,日落时的地方时为18时;此日昼夜等长。

2014·山东卷图5(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图5(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完成11~12题。

(a) (b)

图5

11.根据图5(b)中记录的信息判断,卡片中“观测点编号”应为图5(a)中的( )

A.①B.②C.③D.④

11.B [解析] 此地区位于甲山西南,因此③④排除;根据其高程120米并结合图(a)等高线分布可知②处为观测点。

12.图5(b)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是( )

A.Ⅰ、Ⅱ、ⅢB.Ⅱ、Ⅰ、Ⅲ C.Ⅲ、Ⅰ、Ⅱ D.Ⅲ、Ⅱ、Ⅰ

12.B [解析] 向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因此Ⅱ处岩层老于Ⅰ处;由于Ⅲ处岩层是Ⅰ、Ⅱ岩层受到外力侵蚀以后堆积形成的,因此Ⅲ处岩层晚于Ⅰ、Ⅱ两处岩层。

36.2014·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素有“西非水塔”之称的富塔贾隆高原。该河中下游地区干湿季变化明显,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图7为塞内加尔河流域及河口三角洲前缘的沙洲示意图。

图7

(1)说明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西非水塔”的原因。

(2)沿海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试推断三角洲前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该沙洲对圣路易港的不利影响。

(3)针对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36.(1)年降水量多,西非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地势高)。

(2)原因:河流带来丰富的泥沙,洋流由北向南流动。

不利影响:形成障碍(淤塞航道),不利于通航。

(3)加强国际合作,合理分配用水;修建水利设施;合理选择农业生产类型;采取节水灌溉措施。

[解析] 第(1)题,富塔贾隆高原成为“西非水塔”的原因可从降水量以及地势等方面回答。第(2)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原因可从泥沙淤积以及洋流等方面回答。沙洲对圣路易港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泥沙淤积对通航不利。第(3)题,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节流等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7.2014·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逐步成为世界主要汽车企业投资的热点地区。现今,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

材料二 吉林省是我国汽车工业大省。近年来,该省汽车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部分配套零部件生产由长春市向周边地区转移,带动了周边地区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以长春市为核心的汽车工业“整(整车生产)零协作”模式。图8为长春市及其周边地区汽车工业空间体系图。

图8

(1)指出与美国相比,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2)试分析汽车工业“整零协作”模式对长春市周边零部件生产地区的积极作用。

37.(1)市场需求量大(市场潜力大);生产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

(2)有利于企业实现专业化生产分工协作,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工业化水平);当地企业规模扩大、数量增多,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扩大了当地经济规模);增加了就业机会(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解析] 第(1)题,我国汽车工业与美国相比其发展的优势可从消费市场、生产成本等角度回答。第(2)题,汽车“整零协作”模式对长春市周边零部件生产地区的积极作用可从分工协作、工业化水平、经济规模以及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回答。

43.2014·山东卷[地理—旅游地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室外滑雪作为一项体育与休闲娱乐项目,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滑雪场的雪可来源于自然降雪和人工取水造雪。图10为我国南方某大型滑雪场地形和位置示意图。

图10

指出该滑雪场选址的有利条件。

43.南方地区滑雪项目独特;近客源市场;交通便利;地形起伏和缓;用雪有保障(冬季气温低,有降雪条件,靠近水库方便人工造雪)。

[解析] 我国南方地区建设滑雪场的有利条件可从市场需求、交通、地形以及雪的丰富程度等方面回答。 44.2014·山东卷[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农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比重增加。该地区是我国冰雹天气多发地区,但近60年来冰雹天气次数呈下降趋势,冰雹成灾次数却呈明显上升趋势。图11为三江源地区1950—2011年各月雹灾累积次数统计图。

图11

(1)简述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的年内分布特征。

(2)分析近60年来三江源地区冰雹成灾次数呈上升趋势的原因。

44.(1)年内分布不均(雹灾发生在4—10月,其他月份无雹灾);主要集中在5—9月;8月最多。

(2)冰雹对种植业的危害大于畜牧业,该区种植业面积增大。

[解析] 第(1)题,结合图回答三江源冰雹年内分布特征,注意其发生最多的月份。第(2)题,三江源地区冰雹成灾次数呈上升趋势的原因可从受灾体方面回答,由材料可知主要是种植业比重的增加。

45.2014·山东卷[地理—环境保护]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等处,可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其表面一般种草进行覆盖。图12为植被浅沟示意图。

图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