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的读书笔记

篇一:菊与刀读书笔记

读《菊与刀》有感

2010-04-03 17:35

菊与刀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写的一本研究日本民族性的著作,最初他是在二战后受美战时情报局委托,利用文化人类学家所能利用的一切技巧对日本民族性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由于战后美国政府对日政策以及日本整个局势的发展与这份报告的主旨一致,所以引起了强烈反想,直到今天它仍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主要著作。作者认为人类文化各有不同的价值体系和特征,具体表现为以民族精神为主旋律的文化模式。而任何一种文化模式主导下的人们的行为都是一小部分受到重视和发挥,另一部分被压抑和限制。所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文化影响人格。那么什么样的日本文化塑造了什么样的日本人格,这种人格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和劣势?(日本明天的走向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

日本人认为精神必将战胜物质,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他们甚至相信完美的精神可以千年不变,所以他们不惧怕数量,不担心物质基础,这是一个精神狂热的民族,因此二战时在遭受敌人空袭的形势下,在缺少食品,白天工作劳累的情况下,他们仍能做广播体操来消耗体力,同样人们会以自杀撞机(非专业人员的学生)的激进方式来参加战斗。日本人经常会说:“全世界的眼睛如何注视我们”,他们非常注重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他们怕像军官训导的那样他们的丑态会被拍成电影,在美国纽约放映。他们非常注重荣誉,他们的B29轰炸机上没有救生器械,二战中军队里并没有专业的医疗救援队伍,他们认为荣誉就是战斗到死,他们鄙视俘虏,鄙视投降,认为他们丧失了名誉,在绝望的情况下他们通常会自杀。-

在狂热的精神背后,日本人也有一种易乎寻常的冷静力量,日本人有一种信念-万事都是我们主动期求的,决不是被动的,不是别人强加的,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所以在美军轰炸日本时,广播里会说“敌人终于飞来了我们上空,我们已经预料到此事发生,并为此做好准备,所以没有丝毫值得优虑的”。

日本是一个人情的世界,他们非常注重报恩,日本人说:“我对某人负有恩情”意思是说“我对某人负有义务”,享受恩情必须履行义务,报答恩情。如果时间拖欠越久,负恩感越强,报答需要越厚。在日本的百货公司或小商店里,你会听到这样的话“谢谢你,(这可太难得了)”“这怎么得了”其真实表达的意思是你买了他们的东西,给他们巨大的恩惠,可是他们无以为报,所以他们感到欠疚,羞愧和耻辱。美国人极端轻视社会对他们的恩情,敢说他们不欠任何人的,而日本人绝不会这么说。

美国人对一个人严厉的惩罚是宣布他人格破产,而日本人会说这个人不懂情义。人们非常注重人情上的往来,礼物都要相互惦量,一方面人们会对每一个给予恩情的人以回报,惟恐受之有愧,无以为报,有失体面。另一方面日本人也忌讳所受馈赠更厚的回礼。今天日本人有许多句子形容只是迫于情谊,如“录用那个人完全出于情谊”甚至“这门婚事出于情谊”。-

日本人的情谊不仅包括善意关切,对传统荣誉的维护,也包括必须消除毁谤和侮辱。这些荣誉感包含着一些具体的要求:如能忍受痛苦,保持稳静和克制的行动,对于危险和痛苦必须坚忍和处之泰然。它要求在生活方式上要守本分,对于专业人员比如医生和教师,要维护自己的名声,例如教师不能说我不知道,实业家不能说资产枯竭等等。日本人的耻感非常强,“对于杀人犯,我可以酌情原谅,但对嘲笑,则无可原谅”它为了情谊要洗刷耻辱,为此可能会报复或自杀。报复心理极强。直到今天,大年除夕,仍有很多人因为还不起债务而自杀,许多官员因为某种不幸事故而引咎自杀,许多恋人因结合无望而双双情死,许多上不了高中的青年及不愿意当俘虏的士兵最后把暴力对准自身。为此日本人也想出一些办法来避免直接竞争,例如农村男青年求婚时常会蒙面,主任迎接客人时必须换上新衣。今天美国人

对随便评论他人视同儿戏,而日本人对轻微的批评也当做大事。美国人谴责自杀,认为他屈服于绝望而自我毁灭,日本人尊重自杀,认为它是一种光荣有意义的行为。

日本人这种有恩必报,自我克制的道德准则,似乎要把个人欲望等同于罪恶,坚决从内心根除,但日本人同时又对感官享乐非常宽容。他们并不谴责个人私欲,相反追求肉体享乐,认为这和义务一样需要学习。日本人喜欢洗澡,甚至有洁癖。同样,日本人也特别能睡觉,他们不拘于何种姿势,也不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睡觉不是为了明天的工作,只是一种享乐。在空闲时也会烹调佳肴,当作享受。特定情况下也会把把绝食当作一种意志锻炼。日本人培养浪漫式的恋爱,把它当作一种人情。但他们并不排斥性享受,情妇,艺妓,妓女都是公开的,他们也并不谴责同性恋。只是把这种享受放在低微的位置,对情妇也有保障,自愿除外。日本的婚姻和性享乐,并不违背。同样日本人也把酗酒当作一种享受。

日本人有一句口头禅:“各安其位,各得其所”,这是日本等级制的表现。日本对秩序等级的信赖信仰犹如美国对自由民主信仰一样虔诚。人们的礼仪,敬语仍有相当大的区分。日本不仅是一个以性别,辈分和家长嗣继承为基础的家庭生活,同时也是以神社,氏族神为联系纽带的宗教生活。日本的女子地位比男性要低。但日本并没因此而成为专权社会,对家长,长子来说,地位越高,责任越大,否则会受到家庭成员的不尊重。有时他们为此常常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同时在封建的社会生活中尽管有等级区别,但人们仍可通过适当途径,适当方式,表达意愿,改变命运。

人们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可见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大。(表达的话语?)日本人的人生曲线是一跟U形曲线,幼儿和老人有最大的人生自由,到结婚前后降至最低。他们在最富有创造性的壮年时期受到最大的约束。日本人在婴儿期会受到礼仪,卫生,和家人亲自教育,及姐弟间照顾。他们会受到训诫,转移注意力,尤其是行为习惯和嘲笑的教导。但在学龄前后,他们被给予充分的自由,童言无忌即使性游戏也不受谴责,他们会在伙伴之间相互接丑,相互炫耀(常父),甚至为此出手从形成玩伴到九岁是强烈的个人本位主义时期。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会受到各种行为规范的约束。以期受到社会的赞许,接纳和认可。这种教育方式是日本人的人生观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们在幼儿期过着娇纵的特权生活,他们无需为未来描绘天堂,童年就是。死后也会成为神。因此他们固执,自信,敢于坚持己见。六七岁后会谨言慎行,知耻,力求取得伙伴的承认。因此他们对嘲笑和排斥的危胁异常敏感。-

日本人这种根深蒂固的二元性格,使他们在成人之后,既可以沉溺于罗曼蒂克的恋爱,也可绝对顺从家庭安排的婚姻;既可以沉溺于享乐和安逸,也可以不计一切承受极端的义务;谨慎的教育使他们举动往往怯(qie)儒,但又可以勇敢的近于鲁莽;他们非常殷勤有礼,却又傲慢不逊;他们是坚定的保守主义者,却又容易被新的方式所吸引。

相关链接与补充:

“如果这些美国人正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希望有一个自尊的日本,那么他们必须承认日本人自己人的自尊心的基础。”“没有一个外国人能命令一个与其习惯和设想不的民族按他所设想的生活方式去活动”。面对民族间的差异,以一种平和、宽容的态度去面对才是正确的选择。 日本文化给我们的印象是樱花、木屋、武士以及那个大大的“忍”字。

日本人呈现给世人的是极为矛盾行为。“ 菊花与刀”两者都是这幅画中的一部分菊是日本皇室族徽,象征忠诚和圣洁;刀是武士文化的代表,象征勇敢和力量。菊与刀的组合,正好形象地刻画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他们一手捧着花,一手拿着刀。有西方学者将其称为“精神分裂的民族”。

书之背景:

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对不太了解的日本在战后实施的政策,有两大

问题需要研究:盟军是否要进攻日本本土并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假若日本投 降,美国是否应当利用日本政府机构并一直保存天皇?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本尼迪克特的这本书就是受美国政府委托 研究的结果。

当时,由于美国和日本是处于战争的敌对状态,鲁思?本尼迪克特不可能深入日本社会,运用人类学家一般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她只能根据 有限的研究著作,日文报刊杂志等,对当时拘禁的日本人做了大量的调查,最后写成了这份长达13章的报告。在报告中,著者称:应该保留日本的现有体制,即维 护天皇的存在,而不能像占领德国那样,直接统治。等到战争结束,令人惊奇的是,美国政府处理日本的政策竟和她的结论惊人的相似,事实上,事态也都朝着她在 报告中所预料的方向发展。

“性极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意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日本人的这种矛盾个性,即使在作为同样是东方民族的中国人看来,也十分不宜理解,更何况与东方人思维迥异的欧美人了。

日 本人的矛盾性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阅读此书可以发现,铸成这种复杂性的原因恰恰是其单一性。日本是一个万世一统的社会,自立国以来,从来没有像我国那样 频繁地发生朝代更替,日本的一统性维持的不仅长久且而等级森严。在中国,皇帝无道,他人就可以取而代之;而在日本则不能,天皇就是天皇,是至高无上,神圣 不可侵犯的,必须永远忠心、服从。从地理上看,日本是座孤岛,地缘隔绝性更容易形成万世一统的现象,且不易受外敌侵犯;因而,日本不可能出现像中国南北朝 那样的民族融合,这也造成了日本民族的单一性特点。日本被太平洋包围,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在同自然灾害不断作斗争的过程中,又让日本民族学会了不断调整 方法或策略来提高自身的防御力同自然作斗争,这种情形在其民族性上,表现为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吸收和改造。这是一种十分高明的策略,吸收但不完全接纳,故 而,改造好的外来文化能与本国文化相安无事,各得其所,比如佛教和本土神道教共立于日本而不排斥。长期的吸收和消化,让日本民族变得十分优秀和强大,使其 万世一统的局面得以维持和发展下去,并再此基础上形成 了日本民族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

书之启发:

《菊与刀》这本书给我启发有以下几点:

1、长期、稳定的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最深层处,很多很好或很坏的行为都源于此。

例如:日本社会各个阶层、行业的人都相当认真、敬业,这点应该说是很好的方面;但像在二战中把自己扮成世界的大哥,任意侵略别的国家就是一种很坏的表现。

2、日本社会长期以封建领主为中心,对现代日本人造成的影响是,人们对自己的长官、上级,或者笼统地说给自己饭碗的人,无比尊重和忠诚,这也可以产生好和坏两种行为。 当那些长官、上级们是一些善良的大绵羊,下属们就可能是一些善良的小绵羊,而当那些长官、上级们是一些凶恶的大灰狼时,下属们自然就成为了一些凶恶的小灰狼。

3、尽管日本从中国引进了“忠”和“孝”,却没有引进“仁”。我觉得这是这本书的作者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观点,是解释日本人很多另人匪夷所思的行为的关键。

在 中国文化中,“忠”和“孝”是有条件的,它们以“仁”为基础;而在日本文化中,“忠”和“孝”是无条件的,是公理。比如拿封建时代来说,中国人忠君的前提 是他得是仁君,若他是暴君臣子可将其推翻,一般就是诛杀,另立新君;而日本人远忠于天皇,近忠于蕃主

的原因,跟主子们道德上的好坏并无关系。

再拿普通日本人在二战中的行为来说,当他们自认为是为天皇而战的时候,可以残酷、血腥至极,顽固、坚忍至极,宁死都不投降;但当他们听说天皇要他们放下武器,他们又可以毫不迟疑、毫不犹豫地立即放下武器,而且夹道欢迎登岛的美国军队。

4、 由于没有“仁”做基础,日本人的道德体系呈现出一种奇怪的形式,一种在我们看来很难理解的状态。如鲁思?本尼迪克特所做的形象比喻,道德体系不是一种树型 结构,而是仿佛玩具地图拼块,“忠”、“孝”、“情义”等概念各自为政,分属不同的世界。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不是我们一般习惯的那样,以完整人格做为基 础,而是一块块地分而评之。他们从一种行为转向另一种完全相反行为时,精神不感到痛苦,这在我们也很难想象。在日本的古代文艺作品“四十七士物语”中,四 十七个勇士先是为主自的“情义”牺牲了父亲、妻子、姐妹、名誉,尽了情义后又为了给幕府将军尽忠而剖腹自杀,从而“忠”“义”两全。 近代,日本人试图寻找一个能统领一切领域道德的概念,于是找到了“诚”,但其实还是没能达到目的,只不过给了那些矛盾的行为一个说的过去的解释而已。

5、对“报恩”和“雪耻”的概念在我们并不陌生,但在日本文化中却有异于我们熟悉内涵的东西。比如“工作”也是要报答的情义之一,所以努力工作、极端敬业是毫无疑义的,否则对不起工作给你的恩惠。

“ 雪耻”是对自己名誉的“情义”,当名誉蒙羞时,如果不报复、不洗刷罪名就对不起自己的名誉(这几乎和我们中国人正相反,我们讲究“大人不记小人过”,原谅 和容忍是美德)。而且对日本人来说,报复不但包括给对方造成伤害,也包括以自杀洗刷自己的名誉,这时候的结束生命是很壮烈的行为。说日本人有自杀情结,大 概一部分根源于此。

并且报恩和复仇可以在同一人身上并存。说到这儿想起了小说“基度山伯爵”,主人公得到巨额财产后,先是报恩,接着报仇,报恩和 报仇的对象不同。但若基度山伯爵是个日本人,则可以在同一人身上既报恩又报仇,比如对那个曾爱过他又抛弃他的女人,他会报她爱情的大恩,又报她背弃的大 仇,在他可以并存而不难受,这在我们看来很莫名其妙,在他却很自然。

中国和日本,同属儒家文化圈,曾经同样地闭关锁国,曾经同样地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国门,“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的西学理路如此地相似,然而结果却十分不同。笔者认为,这种不同的关键,不在于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而在于我们怎样审视和利用民族文化的本土资源,这一根本的文化差异。

日本文化是不同于欧美“罪感文化”的“耻感文化”的结论。

费孝通把中国人的伦理结构比喻成水中涟漪的波纹,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样的差序格局之中,家国同构,是华夏民族的凝聚力所在。

从整个生物演化史我们发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长寿的大象不如短命的家鼠更能适应环境;能够生存上百年、上前年的海龟和鸽子树几乎已经到了灭绝的边缘。文化演进的历程也是如此。长寿的绵延千年的文化有断流的危险,而锐意创新的文明,能够很快跟上时代的脚步。

豆瓣读书网,阅读网

篇二:《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

鲁迪·本尼迪克特

一.背景介绍

二战临近尾声的时候,摆在美国眼前的有两个问题:日本会不会投降?对日本能不能用对德国的办法?

为了制定最后决策,美国政府动员了各方面的专家来研究日本,提供资料和意见,其中包括了本书作者、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

美国人或者更多西方人眼里不可理喻的一些行为,恰是本尼迪克特用来解析日本文化本质的范本。“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菊与刀”的组合,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本尼迪克特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既抓住了日本文化细致的地方,又将它置于东方文化与太平洋岛屿文化的人类文化学视野里。

《菊与刀》直接影响了美国对日政策,美国战后对日政策的成功也证明了《菊与刀》对日本人所做研究的成功。从此,西方对日本文化的研究热潮也揭开了序幕。时至今日,《菊与刀》这本书被认为史上描写日本文化的第一书。此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评价,其极大的影响至今不减。

二.作者简介

鲁思·本尼迪克特,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Fulton),美国女人类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需要根据日本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于是本尼迪克特在1944年,受命于美国政府,收集各项资料,完成了这份报告,并在报告中阐述自己的推断。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决策与她的推断意见一致,她准确的预见是本书亮点之一。

她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是英国文学,1919年前往哥伦比亚大学从事人类学研究,师从于二战前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弗兰茨·博厄斯,1923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她于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 of Culture,1934年)一书,1940年完成《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 Science and Politics)一书,批判种族歧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其中对日本的研究——《菊与刀》一书的贡献最大。二战结束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

三.内容简介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但本尼迪克特在以此命名本书时,似乎并未从这种含义出发,而是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用书中一段话很准确的概括就是“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崇尚武力又爱好美好,既蛮横又文明,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支配,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著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 日本,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一手发动了一场世界大战,另一手创造了二战后世界最大的经济奇迹。战中的日本为什么要扮演令人发指的侵略者?日本的野心到底有多大,真的想吞掉美国吗?成为唯一一个被原子弹轰炸的国家后,又是怎样迅速复兴崛起的?当今经济衰退、政局混乱的日本,是否还秉持大国情怀??所有问题都能在这本《菊与刀》中得到解答。

本书共13章:从对战争的看法讲起,讲到明治维新,再分述日本人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一直到怎样“自我训练”(修养)和孩子怎样受教育。全书夹叙夹议,抛开了对樱花、茶道、武士道等煽情描述,更多是对家庭关系、精神信仰进行白描式的对比,诸如美国人和日本人看待健康、物质、战争宣传、家族关系等的不同观念。

框架大体可分为五个部分。(一)提出问题以及研究问题的方法(第一、二章),(二)基本视点(第三、四章),(三)有关日本文化核心内容的论述(第五至九章),(四)总结日本文化、日本人性格的特性并剖析形成原因(第十至十二章),(五)补充论述及对于未来出路的探索(第十三章)。

四 个人感悟

许多人都熟知日本人特别守规矩懂礼貌、有社会公德心。生活中自觉地排队、不乱扔垃圾是最最起码的,难能可贵的是即便你可能遗失了什么东西在某地,只要还记着遗忘的地方,回去找几乎都能找得到。是什么原因让日本人不破坏秩序、不顺手牵羊呢?这要归于他们的文化——耻文化。的确,日本人民族自尊心极强,特别怕出丑,非常害怕自己的丑态被人笑话而脱离集体,这是他们不轻易做坏事的最基本情结。

对于“耻文化”这个概念,作者拿来与西方的“罪感文化”比较,作了较详细的阐释。“ 提倡建立道德的绝对标准并且依靠它发展人的良心,这种社会可以定义为‘罪感文化’”,也就是说将“善”、“信”等观念根植于人心深处,一旦行为有违这些基本原则,则内心就会产生最恶感;日本人不同,他们没有罪恶感,甚至认为人不必有罪恶感,他们也有一套强制执行的行为准则,不过他们严格遵守不是为了让内心好过,而是因为出了差错会招致他人的耻笑。所

以,“真正的耻感文化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做善行。真正的罪感文化则依靠罪恶感在内心的反映来做善行。羞耻是对别人批评的反应。一个人感到羞耻,是因为他或者被公开讥笑、排斥,或者他自己感觉被讥笑,不管是哪一种,羞耻感都是一种有效的强制力。但是,羞耻感要求有外人在场,至少要感觉到有外人在场”。

时时保持对耻辱的敏感,而不是对真善美的信仰,是日本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日本森严的等级制度、对天皇的绝对忠诚、强烈的家族责任感、对名誉的无比执著和对“情义”的重视,都是靠着日本人对耻辱的敏感来维系的,以上这些原则,只要他们没有遵从,就会感到深深的耻辱。因此,这其实是一种外在的、极其强烈的约束力,日本人因此显得比其它民族更加审慎、克制和不可理喻。

但是在如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应该知道单纯地用“耻”来解释日本人的行为或日本社会之种种,虽常常有用,但并非屡试不爽,很多场合下存在解释困境。日本社会之复杂以及背后复杂的要因,恐怕绝非一个“耻”字可解。

事实上,日本学界一直对这本书抱有较大争议,可以说,在这些日本学界大家看来,不懂日语、从来都没到过日本的本尼迪克特,在资料分析和使用上错漏百出,分析视角缺乏历史维度,并且试图构建同质性日本人、把日本人均质化为单一整体的做法并不恰当。副田义等日本学者在本尼迪克特研究的基础上就提出,“日本文化的伦理规范,从表层到深层的顺序是耻文化、罪文化、污秽文化这三层结构,它们同时存在,根据情况灵活运用”。换句话说,本尼迪克特所谓的“耻文化”仅仅是日本社会伦理规范的“表层”。

从《菊与刀》一书中,我们读到的日本人形象是“菊”与“刀”极端矛盾对立、分裂的人格。然而,山本良夫和罗斯摩尔在研究了战后日本人论的系谱后指出,“本尼迪克特完全忽视了某种可能,即拥有‘菊文化’的日本人和拥有‘刀文化’的日本人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独立阶层”。本尼迪克特通过对军国主义者的考察来构筑“同质性日本人”,最终得出的却可能是日本人的“虚像”。

具体到《菊与刀》一书中,我们注意到本尼迪克特本人通过诸多的叙述,实际上给我们呈现了一种日本人非常极端的民族性格,似乎他们全都是好面子的玻璃心,追求自尊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可能正因为此,这种论述在遭受过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我国非常有吸引力,因为他等于不那么直接的告诉我们日本人就是变态,他侵略我们是因为他们本性如此。在将日本人贬为性格不良之后,让身为受害者的我国国民得到了某种心理上的满足感。更加让我们心理上满意的是,本尼迪克特声称日本人的心理是无法改变的,即使是美国民主化的改造也不能改变日本人。

这更是会让我国国民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可以永远持续下去。

其实,对于日本,我们这代人实在感情复杂。从小受的国家主义教育令人始终不忘历史的耻辱,最早接触的日本人形象是抗战题材电影上留着小胡子、愚蠢又凶残的日本军官,听到最多的日语是咬牙切齿的“八格呀路”;可是时间推移,这种单一印象受到无数信息的冲击和篡改,我从未去过日本,但是确实是日剧和动漫的粉丝。发现日本的电子产品是那么精致耐用,日本的漫画让人不忍释卷,日本的女优大胆又清纯,日本人足球居然踢得不差,电影中的日本环境优美非常干净,听说“鬼子”大多礼貌周到,见个面还鞠躬来鞠躬去的。从这里看来似乎“菊与刀”这个名字也算贴切,只是有时我们虽不能不信书,但凡事有度,尽信书不如无书。

篇三:2000读书专题:《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

如果问你对日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我估计大部分人会脱口而出,不好。但这是为什么?就因为南京大屠杀、日本侵略中国?这种片面的结论是不对的,虽然有不足,但我们不能否认他的高明之处。我们要拿一种更为审慎的方法来研究日本,研究日本人。

最近总是看到各种关于日本的文章,不论内容如何,都是在“夸赞”日本,称赞日本的民族精神。日本虽然是个小小的岛国,但他们可以改变很多东西,可以影响很多人。日本民族的某些精神品质,很值得我们学习。而《菊与刀》这本书就又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了解日本很好的途径。

《菊与刀》的作者鲁斯?本尼迪克特是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她在二战临近结束时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研究日本民族,以便为美国制定对日政策和判断对日本的整个局势的发展。它的一切论述都服从于一个目的,即揭示一个未知民族的灵魂深处的世界。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则是武士文化的象征。作者正是从日本人对待天皇的态度入手,通过明治维新以来天皇与武士关系的变化来解剖日本统治思想的演进。虽然距离这本书最初写成已经有了将近60年,世界格局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但这本书,依然是研究日本文化的重要文献。

提起日本,我们很难不用一串充满矛盾的文字来形容他们,就如本尼迪克特所说的“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这种异常矛盾的民族

特性,贯穿了日本的整个文化。如同题目所写,菊是日本的国花,而刀是武士道的象征,这两种充满强烈对比的符号组合在一起,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气质。

在我看来,菊花和刀象征着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两极,恬静淡然却又刚烈自闭。从对战争的看法可以看出,日本重视精神的力量,而对物质的对比嗤之以鼻。在他们的战术手册上有这样一句,“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刀,是冷兵器中最早被使用的暴力工具,在热兵器时代还继续崇拜由刀所代表的武士道精神,这说明日本在精神力量方面是怎样的原教旨。这种重视精神轻视物质的文化内在,使得日本在作战时常常采取异常极端的方法。由此也可以解释他们为何如此凶残的对待已经放弃抵抗的普通居民。

日本不同于西方文化,它的这种文化中没有原罪、没有忏悔、也不需要原谅。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用忠义和各得其所来解释。这也许就是日本从来没有为他的罪行进行忏悔和道歉的理由。每个民族都有其特色,日本否认一些事情也是情有可原。对一个民族来说,灵魂是很重要的,只有接近灵魂,才能更好的认识这个民族。

在全书将要结束的部分,她讲到一位叫杉本的日本夫人。这位夫人在东京教会学习英语时体会到了自由种植花草时的喜悦之情。在日本,那些为参加展览的盆栽菊花,每朵花瓣均经过栽培者细心修整,

用看不见的金属线圈维系,以保持形状。在她的笔下,杉本夫人最后摘掉了那些金属线圈。那些恢复自然的盆栽菊花满心喜悦。

本尼迪克特强调,要解放一朵朵被看不见的线圈捆绑的菊花,日本人要负责擦掉自己“刀上的锈”。而这刀“不是进攻的象征,而是理想和敢于自我负责者的比喻”。今天日本盆栽的菊花,栽培时大多依旧缠绕着那些线圈,可见一个民族要改变审美是很难的。

通过阅读《菊与刀》这部名著,我对于日本的国民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贯穿于日本人意识最深层的耻辱文化是日本人永远活在别人的眼中,永远按照别人眼中的模型去塑造自己的行为,不要期望日本会成为和平的使者,历史的发展与延续只决定了他仍(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 网:菊与刀的读书笔记)只能是那个二战时的那个日本。反省历史不为什么,已经死去的人们不会在那几句真诚的道歉中复活,而是希望日本自身能够反省自身的所作所为,使他们对自身一贯持之的价值好好地看一下是对还是错。

我们中国人应该做什么呢?我们的历史远比日本要悠久丰富,但是我们却最终熏陶出了羊一样的军队。我们在近代开始成型的文化中几乎全是"菊",几乎没有"刀"。中华民族在秦时那种尚武精神到了近现代近乎磨灭,我们的军队和百姓全成了温驯的羊。现在我不知道日本还能不能培养出那支曾横扫中国的军队,我只知道中国军队应该着手认真地开始自己的民族尚武精神的培养和传播,让中国可以再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再次傲视大海对面那个"菊与刀"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