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说课稿人教版

篇一: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贞观之治》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课《贞观之治》

说 课 稿

岩满囡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课内容。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再者,贞观之治上承文景之治、开皇之治,下接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学好本课,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封建社会盛世这个专题知识,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

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 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2) 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说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说教法:

历史知识的掌握离不开教师的教授,所以讲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还

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练习法等。

说学情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能力。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因为初一学生知识积累较少,还未形成正确史观,所以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3分钟)采用故事引入法导课。选用“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给唐太宗送去一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的故事导入。该故事紧扣本课内容,可以实现有效导入,同时因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然后通过设计过渡语: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他统治的时候,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课内容。来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略讲)唐朝的建立

通过设计问题:① 隋朝是怎样灭亡的?②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目的内容,找出答案。让学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教师板书概括)

(二)、(重点讲)“贞观之治”

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的理念。我按照“明晰概念――了解表现――探析成因”这样的脉络予以教学该目内容。

先用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因目睹隋亡过程,前车之鉴,励精图治,成为一代明君,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然后借助教材第九页第一段的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概念及其表现。

而在探析“贞观之治”的原因时,我拟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合作,并在教师的引领下,概括出5点原因,并板书出来:

1.以隋为鉴,以民为本

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3.勤于政事,善于纳谏

4.精兵简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接着展示《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让学生认识到治世局面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让学生知道,这也是“贞观之治”得以形成除开明政策外的另一重要原因。

完成了该目教学任务后,我选取《同步导学》(练习册)及时巩固知识,提高效果。同时,也可借助习题弥补完善本课教学,对题目的解答,关注层次教学,因材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有意让差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三)、教学“女皇武则天”

(1)展示女皇武则天的图片,让学生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

唯一一位女皇帝,同时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印象中的武则天。教师加以点评,让学生知道“尽管武则天是一个争议很多,众说纷纭的历史人物。她专断、刚烈、爱才、狠心、毒辣等,但她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哪些?”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归纳,得出答案。

(2)同步巩固:完成《同步导学》中的习题予以巩固训练

(四)、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政权,开辟了唐朝的盛世基业,但政变中他杀父拭兄,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他呢?

武则天给自己留下了一个无字碑,她希望后人为她书写功过,如果要你书写,你打算怎样写呢?

设计意图:这样处理,既可以复习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正确认识,也为下一课教学设置了悬念。

三、全课总结

用歌谣进行总结:(一) 唐太宗 李世民,隋亡教训记在心,轻徭簿赋重生产,君臣廉洁又勤政,“房谋杜断”重贤能,虚心纳谏用魏征,政治清明国强盛, “贞观之治”真繁荣。

(二) 唐朝有个武则天, 后宫之中掌大权,晚年称帝国号周,唯一女皇她为先,弘扬“贞观”有政绩,引出“盛世”到开元。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和便于记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到知识。

四、作业布置:完成同步导学的习题。

篇二: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

初中历史共有六个板块: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八年级历史上册属于中国近代史部分。我打算从研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标

1、课标要求;2、内容标准 二、说教材

1、教材编写意图;2、内容结构,立体整合。 三、说建议

1、教学建议;2、评价建议;3、资源开发和利用。 一、说课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了解中国近代历史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和理解一些基本的历史资料。

2、过程与方法:

能过认识近代中国遭受过的深重苦难是国内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和外国列强入侵造成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道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目标;知道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从而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二、说教材 1、教材编写意图:

趣味性、生动性:教材设置图文并茂的历史图片、图表、地图等激发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启发性、探究性:教材设置导语栏、动脑筋等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探究的能力。

人文性、思想性:教材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人类

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正确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综合性、时代性:教材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2、教材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共有七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一单元分析:

下面从三个方面对第一单元进行说课: 1.课程标准的要求 2.教材的内容和结构 3.教学建议 (一)、课标要求: 知识与能力:

1、从战争的背景、进程及影响等方面掌握近代列强的侵华战争; 2、抓住关键词“开始”“大大”“完全”,掌握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

3、从割地、赔款、开埠通商等方面掌握近代的不平等条约。 过程与方法

1、动手制作表格分类对比不平等条约的有关知识;

2、观察教材中的重要地图、图片,把握图中的主要知识,提高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

3、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林则徐》、《甲午风云》等,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过认识近代中国遭受过的深重苦难是国内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和外国列强入侵造成的;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二)、内容结构 本单元共有五课:

第一课 鸦片战争第二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侵华罪行第三课收复新疆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 第五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对近代战争的学习从四个方面进行:原因、经过、结果、影响。如《鸦片战争》一课。

原因:

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原因)----罪恶的鸦片贸易----林则徐虎门销烟 经过

1840年6月英国封锁珠江口——1841年初英军占香港岛——后侵入南京长江江面——

结果

清廷求和,签订《南京条约》。内容:1.割香港岛。 2.赔款2100万元。3.五口通商。4.关税协定

影响

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近代史开端。 开始本过程要引导学生探究: 1.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两半社会?

2.解决疑惑——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是不是就可以避免,我们也就远离伤害了呢?

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也分别从原因、经过、结果、影响四个方面解读,要求学生列表比较,重点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使中国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横向整合:四次战争 第1课鸦片战争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四)纵向整合

三、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2、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篇三: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说课稿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从事初中新课程教学以来,我都在思考如何才能在教法上进行改革创新,既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更好地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三维目标,又能使学生学的更轻松、更愉快呢?我认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信地想、大胆地说,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地自由,在此基础上加以上当的引导,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今天,我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课来谈一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 网:初中历史说课稿人教版)书局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的内容。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同时又是一个新时代开始的标志,它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程中具有综合扩展和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这一课学好了,会给以后的中国现代史部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标准》促进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据教材的具体要求,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掌握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新中国成立的史料,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收集有关国旗、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成等小故事,采访亲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把收集到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讲述,以渲染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

大理想。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内容。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难点:①如何理解“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的含义。②如何认识西藏的和平解放。因为这两个问题要求学生具有渊博的课外知识和较高的思维能力,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它定为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本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本节课与“国庆节”的由来有着直接的关系,虽然学生多多少少都有所了解,可了解的并不多,理解的也并不深刻。因此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点拔和学生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生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根据以上精神,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㈡初读全文,整体感知㈢精讲点拔,重点突破㈣综合小结,反馈练习㈤课外扩展,升华提高。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我首先播放了铿锵有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同时设计了如下:大家都知道这是我们升旗时必唱的国歌,那么大家对国歌的了解又有多少呢?国庆节又是如何由来的?今天我们就共同去感受一下新中国成立时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兴趣盎然,激情高涨,并使学生在非常熟悉的氛围内顺利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2、找出开国大典的时间和过程以及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 3、找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要求学生根据这些内容提示去初读全文,老师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自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就避免了老师讲解一刀切的现象,更适合学生的发展。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自学能力。 (三)精讲点拔,重点突破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很容易把政协会议和的人民代表大会搞混,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是这样来处理的,首先我分析了政协会议与代表大会的区别,然后播放了政协会议的录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政协会议的概况。在播放前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听,并和刚才自学的内容结合起来。

在观看录像的基础上学生总结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共同纲领》的内容。并趁热打铁,让学生上台,将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国旗、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成等小故事,进行讲述,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故事擂台赛后,我又精心给大家挑选了有关“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的视频,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之后,根据碑文的内容,我向学生提问:“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 ”“1840年以来”各指什么事件,什么时期,从而引起学生对先烈的缅怀,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通过中国革命曲折发展史加以点拨,使学生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

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是其它任何党派和组织都替代不了的,学生水到渠成的得出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并加深他们对意义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就在轻松的氛围中提前突破了第

一个难点: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政治协商会议胜利闭幕后,新中国又是如何成立的呢?”由此顺利地过渡到开国大典。为了让学生了解那激动人心的热烈场面,我截取了电影《开国大典》的片断,让学生通过观看,受到爱国思想的熏陶,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看了这些直观的影像,对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心理上的体验,学习上的兴趣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然后我紧紧抓住视频资料引发学生进行思考:(1)为什么开国大典要在下午进行,为什么54门礼炮鸣28响。(2)观看《开国大典》的录像后,你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幕是什么?说出理由。(3)假如你是一名亲历开国大典,参加游行的群众你当时会是什么心情?再次加深他们对新中国成立意义的理解和记忆。

针对本课的第二个难点“西藏和平解放”,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结合两幅图片讲述过渡语:“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人民解放军继续向西北、中南、和西南地区挺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那么最终的结果如何呢?接下来我们来看西藏的和平解放”。之后指导学生看书,然后引发学生讨论思考:

1、为什么说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中央人民政府用什么方法解决西藏问题?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式?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彻底改变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的接受式学习,不仅使他们真正理解了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和过程,而且大大提高了他们概括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综合小结,反馈练习

本环节是在课文内容读完之后,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一个总结。之后,给学生3-5分钟巩固消化的时间,然后有针对性地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做。通过这些有坡度的习题面向全体学生,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新知。

(五)课外扩展,升华提高

为了打破历史与现实无关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学会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该如何去借鉴历史、运用历史。最后,我结合材料,设计了这样